上午10时,青山区钢花村街道116社区的独居老人黄爷爷手机准时响起:“爷爷,今儿血压多少?降压药还够吃吗?”电话那头,是业委会成员肖飞熟悉的声音。这个雷打不动的“每日问候”,是他为黄爷爷定下的规矩,也是他作为“社区大管家”的日常缩影。这位被居民念叨“靠谱”的党员,用“三心”算着一本为民服务账。
责任心打底,把业委“责任田”耕细种好
“业委的工作就像种庄稼,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半点马虎不得。”这是肖飞常挂在嘴边的话。刚接手小区事务时,1—4栋外墙漏水问题让居民怨声载道,有的住户墙皮脱落、家具受潮,急得直跺脚。肖飞看在眼里,暗下决心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他拿着手机挨家挨户拍照片登记,在表格里详细标注“3栋201阳台渗水面积0.5平方米”“4栋502墙面返潮频繁”,连渗漏时间规律都记在备注栏。 为了让维修方案得到大家认可,他组织下沉党员上门征集意见,连续召开5场意见征求会,嗓子哑了就含着润喉糖继续讲,遇到不理解的居民就掰开揉碎解释政策。施工期间,他每天雷打不动到现场监督,检查防水材料是否合格、施工工艺是否规范,直到最后一户居民家不再漏水,才终于松了口气。
后来规划电动自行车停车棚,他带着卷尺在小区空地反复丈量,挨家挨户征求选址意见;发现监控老化有死角,就扛着梯子逐点排查,手绘“故障地图”标注4个黑屏摄像头、4处电源故障点。物业提出维修费用过高时,他自掏腰包购买零件调试,让8个“天眼”重新上岗。有人说他“太较真”,他却认真回应:“业委的‘责任田’耕不细,居民的好日子就没保障。”
同理心作引,把老人心门敲得暖暖和和
“社区老人就像自家长辈,你把心掏给他们,他们才会把你当亲人。”这是肖飞照护独居老人的心得。在锦绣龙潭小区,他结对帮扶的3户老人,早已成了他的牵挂。
为了让独居的黄爹爹生活得安心,肖飞定下规矩:每天上午10时打电话询问血压和用药情况,每周三上门帮老人买菜、缴水电费。他还琢磨出“灯光观察法”:每晚绕着楼栋巡查,看谁家阳台灯亮着、衣服晒着,要是哪户灯没亮,必定敲门确认才放心。去年冬天,他见黄爹爹摸黑按碎屏手机拨号,手指哆哆嗦嗦总按不准,心里一阵发酸。第二天跑遍手机店挑了款大按键老年机,怕老人心疼钱,就撒谎说是“公司仓库闲置的”。如今黄爹爹逢人就举着手机笑:“这是我的‘安心铃’,按1键就能找到小肖!”
在肖飞看来,老人要得不多,不过是有人惦记、有人搭把手。看见老人提不动菜就搭把手,发现他们家里的灯泡坏了就帮忙换一个,邻居忘带钥匙时就帮忙联系开锁师傅……这些琐碎的小事,他做得心甘情愿。“你把他们的难处当自己的事,敲开的就不只是家门,更是心门。”
赤子心扎根,让居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甜
“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我要跟着党为社区居民服务!” 这句写在入党申请书上的话,是肖飞的初心,更是他的行动指南。从入党积极分子到正式党员,他的微信运动记录常年霸榜,600多户居民的家门,他几乎跑了个遍。
为了推动电动自行车停车棚建设,他带着调研数据在“三方联动”会上据理力争;每月物业联席会上,他带着“问题清单”较真:“绿化带落叶三天没清理”“3栋路灯故障一周未修”;自掏腰包购买监控零件时,有人问他“图啥”,他总是笑着说:“党员的价值,不就体现在这些小事里吗?”
当外墙修好的居民笑着道谢,当电动自行车整齐停进车棚的阿姨竖起大拇指,当黄爹爹举着手机炫耀“安心铃”,肖飞渐渐明白:党员的信仰不仅在惊天动地的壮举里,也在柴米油盐的琐碎中;党旗的光芒不仅在高高飘扬的旗杆上,也在居民满意的笑容里。
这本“三心账”,肖飞算得明明白白。在社区这片土地上,他就像一颗不生锈的螺丝钉,牢牢钉在居民需要的地方,用责任、真情与信仰,把社区居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暖、越来越甜。
通讯员易方圆 黄甜 实习生杨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