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07月23日 星期三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社区闲置房变身26℃纳凉空间

    老人在纳凉点享受照顾。

    志愿者接老人去纳凉点纳凉。

    居民在纳凉点对弈。

    居民在纳凉点享受社区提供的消暑食物。

    新洲区邾城街道向阳社区党支部书记 林志红    

    【案例背景】

    被“遗忘”的老年活动中心

    盛夏的蝉鸣里,向阳社区养老服务纳凉点的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就着绿豆汤的清甜唠着家常。谁能想到,半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待布置的空房,而如今已成为老人们口中“比家里还舒服的消暑地”。这场温暖的转变,要从纳凉点的选址变迁说起。

    过去的老年活动中心,像被时光遗忘的角落。它藏在小巷深处,周边居民分散,老人们要穿过喧闹的车流才能抵达。下雨天地面常有积水,天晴时座椅常被阳光晒得发烫。久而久之,每天到老年活动中心的老人屈指可数,棋盘蒙着薄尘,饮水机里的水半天也喝不完。居民代表座谈会上,张阿姨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不是不想去,实在是不方便,去了也冷冷清清的。”

    【治理办法】

    共商共建“适老化”清凉空间

    民有所需 我有所应

    民生需求就是行动指令。社区立刻组织居民代表围坐议事,长条桌上摊开的社区地图被圈出好几个红圈。“得选老人多的地方”“门口得宽敞,轮椅好进出”“最好离路边远点,踏实”……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里,选址方向渐渐清晰。最终,大家把目光落在了社区居委会前的一处闲置空房——这里门前门后宽敞开阔,地面平整,离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不过几米。

    新址的改造带着“放大镜”般的细致。施工队特意将门槛改成缓坡,走廊扶手包上防滑塑胶,墙角的应急呼叫器轻轻一按就能连通值班室。工作人员还踩着卷尺量遍每个角落,确保座椅间距足够轮椅通行,空调出风口避开老人常坐的位置。搬进新址那天,78岁的李爷爷推着轮椅试了三趟,笑着说:“这地面比家里客厅还稳当!”

    如今走进纳凉点,清凉气息先一步扑面而来。空调将室温稳稳控在26℃,靠窗的位置摆着成排绿植,阳光透过遮阳帘洒下柔和的光斑。上午10时,下棋区的棋子碰撞声此起彼伏,手工桌前几位奶奶正用彩绳编织荷花;午后3时,社区医生带着血压仪刚坐下,就被老人们围住询问养生经和防暑降温小妙招;冰柜里的西瓜切得方方正正,绿豆汤熬得软糯,凉白开保温桶永远冒着细密的水珠。

    特殊人群 特别照顾

    更让老人们暖心的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关照。吴爷爷腿脚不便,工作人员每天准时到楼下接他;陈大爷爱听越剧,放映员特意找来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老片子;就连手机充电线都备了安卓、苹果好几种接口。有家属来接老人时感慨:“以前总担心爸妈在家中暑,现在他们在这里有人照看,还能交上朋友,我们上班都安心多了。”

    这个共商共建的清凉空间,早已是老人们心头的另一处暖窝——是棋盘边的熟稔吆喝,是血压仪旁的关切絮语,是社区递出的夏日情书。从“没人去”到“舍不得走”,从“凳面暴晒的空寂”到“人潮挤得凳儿不够坐”,这般变迁,正是社区养老服务用心的生动注脚。

    【成效与启示】

    把“不方便”变成“真贴心”

    从闲置空房到舒适惬意的纳凉点,这场蝶变里藏着社区的努力:是把居民座谈会上的每句吐槽都当成“指令”,在地图上圈画选址时的反复斟酌;是改造时用卷尺丈量每个角落的细致,给门槛磨出缓坡、给扶手包上塑胶的较真;是记得吴爷爷的腿脚、陈大爷的越剧偏好,把“不方便”变成“真贴心”的执着。

    这份用心,从来不是口号式的承诺。它是老人们轮椅碾过平地时的安稳,是冰柜里新鲜的西瓜,是血压仪旁耐心听絮叨的眼神——把“老人需要什么”刻在心里,让“为民着想”落地成可触可感的细节,正是纳凉点从“冷清角落”变成“暖心驿站”的密码。

    通讯员靖虹玉 实习生张斯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