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08月04日 星期一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幸福餐桌”让居民吃出“幸福味道”

    居民在幸福食堂就餐。

    社区、业委会、物业、居民群众与企业共商建设幸福食堂方案。

    东西湖区金银湖街道恋湖社区党委书记 彭晴亮    

    【案例背景】

    恋湖社区作为超大型新建社区,常住人口11535人,社区60岁以上居民约2000人,其中独居、空巢老人较多。由于社区生活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善,“买菜难”“做饭难”等问题突出,超过30%的社区居民强烈呼吁建设社区食堂。

    社区党委牢固树立“民呼我应”理念,整合多方资源,用好“三方联动”机制,于今年4月建成并运营覆盖全年龄段的“幸福餐桌”社区食堂,服务上千名老人及百余名上班族。

    【治理办法】

    多元协同化解运营梗阻

    为着力破解“在哪里建?资金从何而来?如何长效运行?”三大难题,社区党委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发挥“三方协同(社区、物业、企业)”联动机制,先后召开10余场协商会,最终形成“四个一点”(居民出一点、企业让一点、物业补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可持续运营模式。物业服务企业以低于市场价30%的价格提供闲置用房用于场地建设,成功引入湖北得意洋洋商业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专业化运营。

    食堂实施差异化服务和阶梯式补贴政策:65岁以上老人享受就餐补贴;残疾、独居等特殊群体可享受免费送餐服务,该机制既守住了对困难群体的兜底底线,又让更多的居民共享服务红利,实现了公益属性与市场活力的有效结合,让每一分投入都用在刀刃上。

    老年需求与青年体验并重

    社区食堂如何既留住老年人的胃,也得抓住年轻人的心,让大家吃出健康、吃出营养、吃出幸福味道?在广泛征集居民意见基础上,社区推动食堂确立了“三精三适”原则(精控油盐糖、精选食材、精制工艺;适口软烂、适温保温、适量分餐),精准满足老年人的健康就餐需求。同时,通过居民微信群开通电子“菜单+点单”服务,支持提前预订,满足年轻人便捷化、个性化的用餐需求。此外,面向外卖员、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推出专属优惠套餐,创新性引导他们在配送自身订单时,“顺路”将社区为特殊困难老人准备的“爱心餐”送至家中。这一举措巧妙地将“外卖”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使“骑手”变身为社区治理的“帮手”,实现了社区与新就业群体的“双向奔赴”。

    社区食堂变身治理枢纽

    社区突破传统社区食堂的单一功能定位,统筹多方资源,将“幸福餐桌”升级打造为集就餐、情感交流、生活服务、社区治理于一体的多功能社区公共空间,实现“食堂+健康”“食堂+文化”等场域的融合发展模式。每周三上午联合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立“健康小站”,提供免费血压测量等服务,践行“食养结合”理念;并在大厅设置图书角、棋牌区,定期举办“银龄生日会”等主题活动,满足老人休闲、社交、学习需求。建立“逢四说事”机制,每周四由社区“两委”轮流担任“社区民生服务日”值班,利用食堂空间现场收集民情民意,已累计收集40余条,并推动解决了电梯加装、路灯增设等17项民生实事。

    监督机制织密安全网络

    社区组建了由15名居民代表组成的“膳食监督”小组,每日对食堂环境卫生、食材采购(重点核查来源合规性)、加工操作规范以及食谱留样等食品安全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同时,每月设立“后厨开放日”,邀请居民代表走进后厨实地参观监督,确保食材安全与操作流程全程公开透明。

    【成效与启示】

    破解社区治理难题,必须强化基层党组织统筹协调功能,搭建制度化协商平台,激发各方参与积极性,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社区公共服务项目,尤其是带有公益属性的项目,需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兼顾公平与效率,确保项目“建得起、用得好、可持续”。

    社区服务供给必须精准对接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运用差异化策略和创新手段,提升服务的覆盖面和满意度。

    社区物理空间是宝贵资源,应注重多功能集成和场景叠加,将单一服务点升级为社区情感联结、信息交流、事务办理的综合平台,让空间利用效率和社区凝聚力最大化。

    社区服务项目的公信力就是它的生命力,必须建立公开透明的运行机制和居民深度参与的监督渠道,以民主促民生,实现服务的常态化和长效化。

    通讯员钱萍 徐馨悦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