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08月11日 星期一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跨越国界的生命救援

武汉医院自制药效果被赞“太神奇了”

    孟加拉国国家烧伤与整形外科研究所内,中国医疗队队员与当地医生合作进行手术。

    8月1日,代表中国紧急驰援孟加拉国的武汉市第三医院5名烧伤精锐回到武汉。7月21日,一架孟加拉国空军教练机不幸坠毁,造成30余人死亡,超百人受伤,其中不少伤者为烧伤。中方迅速响应,在中国驻孟加拉国大使馆的协调下,由武汉市第三医院5名资深医护人员组成的烧伤救治医疗队紧急驰援,奔赴孟加拉国。

    这支中国医疗队在孟加拉国高强度工作8天,主导、参与救治22名患者,含7名危重病患,完成15台手术。记者近日采访了他们在孟加拉国的救援故事。

    烧伤男孩命悬一线

    武汉医院自制药创奇迹

    7月25日清晨,由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副主任刘淑华、副主任医师杨飞、主治医师张锦丽、主治医师李泽、主管护师刘欢5人组成的中国医疗队,在孟加拉国国家烧伤与整形外科研究所(简称“研究所”)兵分两路开展工作:一队参加多国危重病例联合会诊,一队深入病房逐一查房评估。

    查房的李泽发现,湿热环境下,有的患者创面因潮湿严重溶痂,感染风险高。一位名叫卢克(化名)的12岁男孩伤情尤为揪心——全身45%严重烧伤,并发高烧、心衰、肺部感染和脓毒血症,命悬一线。

    中国医疗队队长刘淑华立即与孟加拉国和新加坡团队并肩作战。面对卢克严重坏死的创面,刘淑华率先提出手术清创。术后,如何防止创面再次溶痂、毒素吸收引发感染等成为难题。关键时刻,她取出了临行前“以备不时之需”携带的两盒医院自制药膏,涂抹在男孩背部创面。

    “当时并非首选方案,但情势危急。”刘淑华回忆。第二天查房,奇迹发生了:创面干燥无渗出,感染得到控制,高烧也退了。“太神奇了!”亲眼看到变化的孟加拉国和新加坡医生忍不住惊叹。

    灵机一动用吹风机

    替代治疗仪器

    手术只是第一步,保持大面积烧伤创面持续干燥是防止再次感染的关键。然而,研究所缺乏红外线治疗仪、翻身床和悬浮床等专业设备,创面潮湿,怎么办?

    张锦丽灵机一动:“可以试试用吹风机低温档多次吹干。”这个办法立刻被团队采纳并推广。队员现场指导医护人员安全、有效地使用吹风机定时吹拂创面,保证干燥。效果立竿见影,这个简单实用的方法让当地医生赞不绝口。

    此外,医疗队带来的纳米银敷料、专用手术器械等“中国制造”,以出色的抗感染性、高性价比,被医生追着要购买链接,还赢得研究所所长纳希尔的由衷称赞:“你们带来了实实在在、能立刻用上的技术和产品。”

    在当地建立起一套

    可操作的院感防控体系

    抵达孟加拉国的首日查房,护士刘欢就发现当地环境潮湿,器械处理不够规范,掀开一名患者床垫,竟已完全湿透。

    “这太危险了!”刘欢说,在这种环境下,大面积烧伤患者暴露的创面容易爆发致命感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刘欢立即与研究所沟通,第二天就开展了院感防控专题讲座,并推动组建了由微生物专家和护士组成的院感小组。

    治疗空隙,她把三医院烧伤科成熟的院感规章制度逐条翻译成英文,结合当地实际,提炼出最核心、最易执行的目标,即手卫生、环境清洁消毒、导管护理、锐器安全处理。为了让规则落地,刘欢设计了清晰的检查表。第三天,重症监护室的墙上,醒目贴上了《院感防控执行细则》。

    刘欢还带着院感小组成员,手把手示范定时翻身保持干燥、规范消毒器械以及检查导管等方法。

    临行前,一套可操作的院感防控体系建立起来了。这支由刘欢亲手组建培训的本地小组,成了中国医疗队留下的“带不走的守护者”。

    “I am fine. Thank you!”(我很好,谢谢你们!)7月31日,中国医疗队启程回国前,特意看望已转危为安的卢克。男孩躺在病床上,用清晰的英文重复着感谢。他的父亲紧握中国医生的手,声音哽咽:“相信医疗队,感谢医疗队!”

    手术后,护士持续采取“俯卧位通气结合定时翻身”的中国经验,控制了卢克的肺部感染和呼吸窘迫综合征,实现两天呼吸机脱机、三天拔管。这一方法也被新加坡医疗队认可并广泛采用。

    记者赵萌萌 实习生杨诗雨 赵子轩 通讯员张素华 汪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