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山区钢花村街道111社区,82岁的梁新明躬身修理一辆锈迹斑斑的婴儿车。布满老年斑却异常灵巧的手,在错位的卡槽上轻按、缓压、巧转、腾挪——“咔嗒”一声脆响,轮轴归位。李婆婆瞬间笑出泪花:“这可是修好了我们祖孙三代的念想啊!”
这一幕,浓缩了梁新明退休28载的日常。从武钢轰鸣车间里的“八级工匠”,到街巷阡陌间的“社区维修工”,这位老党员、退役军人在方寸之地筑起一座精神灯塔。
“老邻居的难事
我放心不下”
1963年,20岁的梁新明参军入伍成为铁道兵,六载军旅锻造出坚韧意志;1969年转业进入武钢,他凭着钻劲从配管工、钳工一路成长为厂里公认的“全能八级工匠”——这是当年技术工人能达到的顶级职称。
1997年底退休后,梁新明的心却未曾离岗。返聘期间,他常抽空帮邻居修修补补。眼见社区老人增多,生活难题频现,他毅然辞去厂里待遇不错的返聘岗位:“厂里的设备有人修,可老邻居们的难事,我放心不下。”
自此,他的手机成了社区“24小时报修热线”。电灯损坏、管道堵塞、鼠患侵扰……他随叫随到。他定期到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家中检查燃气管道,细心在燃气表上标注“换电池日期”;发现隐患,便默默买来配件换上。
跑遍三镇找特殊配件
在111社区广场,梁新明修复的不仅是李婆婆的“买菜车”,更缝补着城市变迁中渐淡的人情纽带。当年轻父母为儿童推车卡顿发愁时,他总能变魔术般找出症结:“这滑轮槽进了砂石,用缝纫机油润润就好。”
社区议事屋的玻璃幕墙映着他的身影。鲜有人知,十几年前这里曾是漏雨的瓦棚。梁新明带着年轻人夯地基时,特意在迎风的东南角深埋半车碎石加固;瓦片是他从拆迁废墟中一块块淘回的,檩条刷足三遍防虫桐油。2022年改建玻璃房时,他亲手为每道接缝打上优质结构胶,天窗滑轮测试七遍才选定最静音型号。居民们感叹:“梁师傅擦玻璃的专注,像在给战舰保养炮镜。”
最见功夫的是郑先毛家的护理床改造。为让瘫痪老友睡得舒适,梁新明量了十几次尺寸,将调节摇杆换成醒目的红色便于操作,护栏包裹软布防止磕碰。有次为找特殊配件,他跑遍三镇五金市场,最后自费购回原装液压杆。“老伙计,等你再好些,咱们去江滩看芦苇!”
修物更是修心
在梁新明布满老茧的手中,维修从来不只是技术活。
帮独居老人修水管时,他总多留半小时唠家常;替残疾邻居改家具,特意打磨圆润边角。那只跟随半世纪的旧工具箱,装着社区特供的“配件库”:王爹爹的体脂秤需要的CR2032电池,李奶奶轮椅适用的6号螺丝,他都提前备好。
“我是八级工,更是共产党员,手艺活要传递温度。”朴素话语道出他的助人哲学——螺丝要拧紧,人心更要捂热。当发现独居老人用胶带缠裂开的锅柄,他默默带回工作室,用榫卯技法重做了檀木手柄。老人摩挲着温润的木纹哽咽:“这锅修好后,我用起来得心应手。”
岁月终究在老人身上留下痕迹。去年检修路灯时,他险些从梯子滑落。老伴王红英又急又疼,却转身当起“后勤部长”:整理报修台账、接听求助电话,连工具箱里的棉纱都叠得整整齐齐。“他修的是物件,我修的是他的牵挂。”张阿姨的笑纹里藏着28年的懂得。
最坚固的铆钉
是系紧民心的温情
28载春去秋来,梁新明从满头青丝走到白发苍苍。社区休闲亭的铸铁桌椅刷了新漆,活动室的玻璃门换了滑轨,楼道里添了防滑扶手——这些静默的改造,是他帮助街坊的见证。
当物业维修师傅向他请教管道疏通秘诀时,老人掏出泛黄的笔记本:“这是各种管径的承压参数,你们改改能用上。”泛黄的纸页上,钢笔字迹如电路图般工整,记录着从车间到社区的技艺传承。
晨光再次漫过钢花村的老楼群,梁新明又背着工具箱走向报修点。他的背影后,是晾衣竿上整齐的固线卡扣,是楼道里新装的感应夜灯,是轮椅坡道边缘的防滑纹——这位八级工匠用28年光阴证明:最精密的仪器,是植根大地的匠心;最坚固的铆钉,是系紧民心的温情。
通讯员闻娟 实习生杨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