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市硚口区荣华街道东部,一个始建于2000年的老旧社区正焕发新生机。武胜社区所辖的30栋居民楼里住着2417户家庭,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比高达57.7%,80岁以上高龄老人达142位,是典型的深度老龄化社区。面对“银发浪潮”与新兴就业群体激增的双重挑战,社区党委书记严红带领团队创新实践“122”工作法,用十年探索交出了一份“老社区”变身“幸福社区”的民生答卷。
走进武胜社区,幸福食堂飘来的饭菜香与老年学校的琴声笑语交织,构成独特的社区交响曲。“我们所有工作的起点都是‘民生关怀’这四个字。”严红介绍,社区将“精准服务”作为破题关键,通过网格化摸排建立动态需求清单,发现老年群体最迫切的是“一碗热饭”和“精神寄托”,而快递小哥等新业态从业者则渴望“有个歇脚处”。这一洞察催生了“122”工作法的雏形——以民生需求为导向,聚焦两类群体,定制两类服务。
上午11时,幸福食堂窗口前排起长队。独居老人陈婆婆熟练地刷卡取餐:“今天有最爱的汆圆汤,7块钱能吃两荤一素!”这个由社区联合辖区企业共建的食堂,针对高龄老人推出“小碗菜计划”,每周三次的特色菜需提前接龙预订,既避免浪费又满足个性化需求。营养师定期调整菜单,三高人群有专属低盐套餐,糖尿病老人可选杂粮主食。
活动室里,社区老年学校的舞蹈班正排练新节目。程阿姨从“手机课”毕业生成长为助教:“现在我能用短视频记录舞蹈队演出,孩子们都说我变年轻了。”学校开设的8类课程中,手工课作品义卖资助困难老人,声乐队与辖区小学开展“隔代音乐会”,构建起“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生态闭环。
傍晚,身着各色工服的骑手们涌入“小哥食堂”。骑手王师傅边吃边聊:“15元两荤两素还送绿豆汤,比路边摊干净实惠。”这个由社区闲置空间改造的食堂,还提供错峰就餐服务。更让小哥们暖心的是,社区邀请他们担任“流动网格员”,通过“随手拍”上报安全隐患。今年以来,小哥们已协助发现井盖破损、独居老人异常情况等多起线索。
武胜社区的治理智慧,体现在“用一根杠杆撬动多方资源”。与人信物业的战略合作堪称典范:物业维修工化身“银发管家”,为老人免费检修水电;保安兼任安全员,与网格员组成“1+1”巡查队;而社区则通过食堂为物业员工提供优惠餐食,形成“服务互换”的良性循环。这种模式不仅降低行政成本,更培育出“社区是我家”的共同体意识。
从幸福食堂的餐盘到老年学校的课桌,武胜社区的每个细节都诠释着“人民至上”的治理哲学。10年间,社区投诉率不断下降,志愿者队伍也不断扩大。而其更大的启示在于:老旧社区的焕新不仅需要硬件改造,更需以系统性思维构建“需求—服务—反馈”的精密链条。
◎ 社区居民说
居民陈莉芳:今年我74岁了,社区举办的活动丰富多彩,不仅教会我用反诈App保障安全,便民服务还解决生活难题,让我真切感受到社区的关怀与温暖,住着特别舒心。
居民程腊元:我们这里经常开展各类活动,既弘扬传统文化、增强了邻里情,又提供健康关怀和便民服务,在这生活就像在温暖的大家庭里一样。
文/通讯员肖晓慧 实习生阮嘉怡
图/喻志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