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09月02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武汉这家牛肉粉店,火了快50年!

    食客排队取餐。

    一碗刚做好的牛肉粉,色香味俱全。

    清晨6时的武汉中山大道,骏骏牛肉粉硚口老店的香气漫出店门。招牌上“源于1976”几个大字,在晨光中格外醒目——这碗牛肉粉,已伴随武汉人走过近50年,更藏着陈家四代人代代相传的“勤”与“信”。

    70多岁仍守岗

    高汤熬够5小时

    8月30日上午10时,三四十平方米的店内依旧座无虚席,不少顾客甚至端着碗站在门口,就为这一口熟悉的老味道。

    两口大锅,一口滚水烫粉,洁白宽粉入水即起,落入早已备好的牛肉或牛杂浓汤中;另一口装着大猪骨的锅则咕嘟着醇厚的高汤,最后那一勺提鲜的骨头汤,是让整碗粉香起来的点睛之笔。这一幕,早在十多年前《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中就被镜头捕捉。

    夏天的武汉,天气的热度与牛肉粉的热气交织,顾客吃得汗流浃背,却乐此不疲。筷子轻轻一挑一拌,藏在粉底的牛肉便翻了上来,不是薄薄几片,而是厚厚实实一沓,宽粉在碗里滑溜溜转着圈,裹着浓汤入口,嚼起来鲜爽又筋道。

    一碗粉,配上面窝,是许多老街坊几十年雷打不动的早餐仪式。“从小吃到大,离不开了。”站着吃粉的李先生笑着说。80岁的王爷爷从香港路坐车来排队等粉,“好吃,蛮符合胃口”。

    一份小吃在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上怎么能火快50年?骏骏牛肉粉店的负责人、年逾花甲的陈国骏坦言:“勤劳持家,诚信做事,是生意经,也是家训。”

    72岁的大哥陈国胜系着画有牛头卡通的围裙,在柜台上配料,“要不要辣的?”一边询问,一边熟练舀起不同的汤料。兄弟俩是“骏骏”的第二代传人。

    第一代人把店子开起来,也把勤劳诚信的家训立起来。“母亲80岁的时候还在柜台上算账,脑筋活得很。她说,不能骗顾客,小孩子来了还要多给点。”

    陈家兄弟的父母在1976年于汉口长堤街摆起早点摊,“那时就是为了谋生”。1978年后,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政府鼓励个体经济发展,夫妻俩以小儿子“陈国骏”的名字办下执照,并用其小名“骏骏”为牛肉粉命名。城市不断更新,陈家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五位兄弟姐妹陆续加入。

    如今第一代创始人已离世,第二代人仍坚守家训:陈国骏负总责,抓经营;陈国胜守总店配料,牛肉、牛肚、牛筋的分量,他心里有杆“准秤”,绝不差一丝一毫;陈国胜的老伴郑水枝年过七旬,还在后厨细切牛腰,“切得匀,煮出来才嫩”。

    “家有千万,勤俭一半。做小餐饮,吃的就是勤劳饭,偷不得懒、耍不得滑。”郑水枝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店里食材从不含糊:粉是本地厂家每日新鲜配送;牛肉、牛杂要经浸泡、焯水、慢炖多道工序卤制;猪骨高汤至少熬够5小时。

    学历高也要站三年柜台

    8月30日凌晨4时30分,陈本黄准时进店。后厨里,他准备当天的臊子。早上6时整,店门大开,迎接第一拨来“过早”的顾客。

    陈本黄是陈国胜的儿子,1980年生人,今年45岁,挑起第三代人传承家业的大梁。2002年,他从警官学院毕业那年,面临了人生中的重要选择,提起往事,陈本黄眼中有泪光闪过,从警是他青春时代向往过的职业。

    陈本黄回忆,长辈没有强迫他,只是说“不管选哪条路,都要踏实、勤劳,对得起自己的选择”。最终,他选择回到牛肉粉店。“我是吃着这碗粉长大的,更想把爷爷奶奶创下的店好好做下去。”

    同一种食材,由一个人制作,可以保持风味的稳定。陈本黄坚持亲手制作臊子已经有十几年了。

    面对餐饮行业越来越高的规范要求,他主动学习现代经营理念,推进后厨改造,实现“明厨亮灶”;建立进货溯源制度,确保食品安全。这些举措,让“骏骏”留住了老味道,走在健康发展的道路上。

    陈家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无论学历多高,都要先到店里劳动。陈本黄的堂弟陈黄星大学毕业后在店里站了3年柜台,然后去了一家证券公司。“每天早起开门、招呼顾客、收钱找零——知道赚钱要靠一双手,与人打交道要讲诚信,就算做其他工作,这些道理都用得上。”另一位堂弟陈龙成了体育教练,只要店里需要他也会来搭把手,煮粉、收碗都很熟练。

    “劳动没有高低贵贱,开店快50年,陈家每个人都本分做事、踏实做人,没有过不良记录。”无论是第二代的陈国胜,还是第三代的陈本黄,提起这点都带着自豪。

    记者从硚口区市场监管部门了解到,骏骏牛肉粉店多年来没有收到过投诉。

    小店要冲百年老店

    陈家的第四代开始接过劳动的接力棒。陈本黄的女儿陈嘉怡上高一,是家族第四代中的老大。8月30日,嘉怡在店里收钱、出票、找零麻利,与顾客交流大大方方,俨然是一名合格的“小店新人”。

    这不是嘉怡第一次来店里帮忙。寒假她就来店里劳动,那时不少员工回家过年,门店人手紧张,她就上场了,一开始动作慢,后来慢慢就熟练了。

    暑假天气热,老人心疼孩子,并不让她来店里。但嘉怡主动要来,她说,“爸爸太辛苦了”。陈本黄很支持,“我们陈家的孩子,上了初中后,寒暑假就要来店里劳动。做得认真,还会有奖励”。

    陈本黄说,不是非要让孩子们以后继续卖牛肉粉,而是希望通过劳动,让他们明白“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懂得劳动的价值,尊重每一份职业。

    硚口区市场监管局信用监管科科长黄嵘婷表示,骏骏牛肉粉是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小餐饮发展的一个缩影,从早期露天摆摊求生存,到后来规范经营谋发展,再到如今传承风味树品牌,其成长轨迹,折射出武汉个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程。

    目前,该店已被列入武汉名特优新个体户名录,获得政策扶持、宣传推广等重点培育。

    2010年至今,“骏骏”从一家总店扩展至六家门店,家族中十几人参与经营,还带动社会就业超百人。

    记者在中山大道看到,骏骏牛肉粉店所在的周边,汇聚了各式粉面、水饺、包子等美食小吃,沿街招牌齐整排列,即便高峰时段,各家小店也严守“不占道经营”的规矩,顾客坐在店内用餐,路面整洁。

    中山大道的街巷变宽了、门店变亮了,城市的烟火气里,始终不变的是这碗粉的味道。“我们就想做好一碗粉,守好这个店,争取做成百年老店。”陈本黄说。

    文/记者刘睿彻 

    图/记者胡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