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09月10日 星期三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母校的记忆

    1957年盛夏,我出生在湘西北丘陵地区的一个村湾里,七岁启蒙上了小学。我从家里出发,步行400米就到了学校,这是我的母校。我在母校读完了小学和初中后,去了另外的学校读高中。

    两年高中毕业后,我回到母校当上了一名小学民办教师,后来参军入伍,在部队入了党提了干,转业到地方当上了国家公务员,一直到退休。我和两个弟弟、三个妹妹和“80后”女儿、侄女都是母校的“校友”。在母校的同一条起跑线上,我们家的八名“校友”饱经风霜、历经坎坷,在艰苦的环境里一边学习、一边成长,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女儿出生于1984年秋天,比侄女大半岁。每天吃罢早饭,姐妹俩手挽手、肩并肩,背着书包到母校上学前班,爱撒娇的妹妹非要走到姐姐的前面,妹妹跌了一跤,姐姐将其扶起来。姐妹个头一样高,长相十分相似,宛如一对“孪生姐妹”。

    女儿不满七岁的时候,我们这个三口之家终于团聚了。当初,女儿在母校给妹妹从食堂里端来饭菜,姐妹俩围在课桌上一边吃饭,一边考问加减乘除,对口型练拼音。女儿从母校来到大城市接着读小学二年级,从小学到高中,虽然是个从乡下来城里续读的小学生,却在自身的努力中考上了211大学,进入一家国企工作。女儿每次回到老家,望着屹立在那个山坡上的母校,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当初在母校读学前班、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的经历,对母校有着深深的怀念之情。

    “80后”“90后”的孩子们,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由于当时村办学校生源严重缺失,母校的校园成了无人问津的“孤岛”。每天,家长或骑着摩托车,或开着小轿车,把孩子送到校车集结点。校车接送,家长放心,老师安心,学生开心。

    母校闲置了好多年,再也不是一座“孤岛”。在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许多移民户人走家搬,在我们的母校里“安营扎寨”。昔日母校古老、陈旧的土砖教室,变成了村民居住的“小花园”,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燃气管道、自来水管翻山越岭,“走”进了母校的校园,“走”进了百姓的家庭,成为母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母校环境的蝶变,给我留下了挥之不去的记忆。

    母校的每一寸土地,老师们一句句谆谆教诲,永远扎根在我的脑海里。母校,是我成长的摇篮,也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易先云(68岁)

    江汉区前进街道燕马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