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09月11日 星期四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小协商”撬动“大治理”

3506社区改造老旧车棚为“幸福亭”

    居民共建幸福亭。

    “幸福亭”成了社区开展文化活动的“小舞台”。

    中共武汉市委社会工作部 曾静 中共硚口区委社会工作部 曾会兰

    【案例背景】

    硚口区宝丰街道3506社区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五零六工厂家属区,辖区居民3269户,总人口约10000人,属典型的老旧社区,人口结构复杂,治理需求多元。近年来,社区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有事大家商量”的基层治理新实践,通过民呼我应、组织联动、居民共治的民主协商路径,成功将治理“两难”的老旧修车棚改造成凝聚民心的居民议事“幸福亭”,不仅提升小区环境面貌,更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协商议事的开放空间,充分展现出社区治理的智慧与温度。

    【治理办法】

    面对“保”与“拆”的两难,社区党委没有“一刀切”,而是以民主协商为核心,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破题路径。

    党建引领搭台子

    听民声聚共识

    治理的第一步,是让群众“开口说话”。社区党委首先组织熟悉周边情况的老党员走访居民,一方面收集大家对修车棚的真实想法,另一方面宣传老旧改造的成果,耐心解释改善环境对提升幸福指数的意义,以及占道经营的潜在影响。当发现居民抵触情绪逐渐缓解后,社区党委便组织党员、居民到修车棚现场“咵天”,将民主协商的“会场”搬到群众身边,让居民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人担心拆棚后没了聊天的地方,有人心疼梁师傅没了生计,也有人认可环境整治的必要性。经过坦诚对话,居民们最终不再反对拆棚,但达成了一个共识“不能让梁师傅没了生活来源”。

    多方联动出点子

    问计于民寻方案

    共识达成后,关键是找到“既保烟火气,又解生计忧”的方案。社区启动“公众参与治理”模式,依托“建言献策”平台,把“解题权”交给群众。社区党委再次组织老党员开展调研摸底,召开多场座谈会,还专门邀请梁师傅与居民代表一起到现场议事——这一次,大家的目标很明确:如何在解决占道与安全问题的同时,保留邻里交流空间、保障梁师傅生计?经过反复讨论,一个“双赢”方案逐渐清晰:居民们提议,在原修车棚位置修建一座“议事亭”,既可以作为居民讨论社区事务、歇脚聊天的场所,又能延续此处的“邻里情”;梁师傅也主动提出,希望能在社区找一份工作,继续为街坊服务,不再占道经营。这个由群众自己想出来的方案,既贴合实际需求,又赢得了所有人的认可。

    民呼我应办实事

    惠民资金建阵地

    方案定了,落地是关键。为尽快启动“议事亭”建设,社区党委兵分两路:一方面,组织党员深入居民家中宣传建设计划,收集大家对亭子设计的意见;另一方面,积极向街道申请惠民资金,将“议事亭”项目纳入惠民增补项目。街道听“民声”定“民生”,迅速启动工程招标,确定第三方施工单位。施工前,社区党委再次召集党员、居民代表、街道干部、城管队员及施工方,在即将拆除的“旧棚子”里召开最后一次议事会。会上,居民们提出了“增加座椅数量”“保留遮阳功能”等修改意见,街道和城管部门则对施工安全、工期进度提出要求。从方案设计到施工要求,居民全程参与,不仅避免了“政府买单、居民不买账”的尴尬,更激发了大家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

    居民自治管得好

    众智众治新图景

    20天后,一座崭新的“议事亭”在社区落成。但治理并未就此结束——社区老党员和居民代表主动牵头,在新亭子里召开第一次议事会,议定了三件“大事”:为亭子取名“幸福亭”,寓意邻里和睦;推选热心居民担任“亭长”,负责日常管理;成立自管小组,共同制定《亭务管理公约》,明确 “谁使用、谁维护”的原则。梁师傅也有了新身份——社区志愿者。他发挥修车特长,闲暇时就在亭子里为街坊邻居免费维修车辆和小家电,曾经的“占道摊主”变成了“便民能手”。如今,“幸福亭”不仅是居民议事、歇脚的场所,还成了社区开展文化活动的“小舞台”,居民们在这里下棋、读书、聊家常,曾经的“治理难题”变成“幸福亮点”。

    【成效与启示】

    3506社区“小事”撬动社区“大治理”,不仅精准破解修车棚改造难题,更在推进基层协商民主中积累宝贵经验。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筑牢协商根基。社区党委主动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推动党组织成为倾听民意、凝聚共识的“主心骨”。在修车棚改造中,社区党委不仅组织多轮入户走访,更将议事会开到居民身边,精准捕捉群众真实需求,成功将“两难”困境转化为双向共识,体现出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把方向、揽全局、促落实的关键作用。

    二是突出群众参与,激活协商力量。从“要不要拆棚”到“建什么亭”,再到“怎么管亭”,社区始终引导居民全程参与、共商共议。以协商找到群众意愿的最大公约数,形成“建亭转岗”的双赢方案,实现从“代民做主”到“让民做主”、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深刻转变,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增强。

    三是有效整合资源,推动成果落地。社区积极构建“协商—落实—长效”治理闭环,不仅注重“议得好”,更确保“落得实”“管得久”。通过高效链接街道、城管、施工方及社区志愿者等多方资源,成功将民意诉求转化为惠民项目,并依托居民公约、亭长制、自管小组等机制实现可持续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