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武汉市委社会工作部 黄剑平 中共江汉区委社会工作部 李伟
【背景案例】
在武汉市江汉区唐家墩街道,有一个典型的混合型社区——西桥社区。辖区面积仅0.13平方公里的这片土地,承载着3735户家庭、9715名居民的生活与梦想。这里既有岁月的痕迹,也有新时代的活力;既有老旧小区多的现实挑战,也有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面对治理难题,西桥社区党委创新搭建小区治理“月月谈”议事平台,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一张张“小圆桌”汇聚民智民力,探索出一条基层协商共治的新路径,让居民的“金点子”成为破解社区治理难题的“金钥匙”。
【治理办法】
围绕需求
明确“谈”的方向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老化、物业服务不到位、停车难、加装电梯争议、油烟扰民等问题日益凸显,居民诉求多元化、复杂化,传统社区管理方式难以满足现实需要。
社区党委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整合小区综合党委、下沉单位、居住地报到党员等多方力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收集居民意见,形成“需求清单”,确保“家家全覆盖,事事有回响”。
每月初,社区会围绕旧改拆违、油烟扰民、加装电梯、物业服务等居民关心的问题,筛选出3至4个最受关注的社区治理难题纳入“月月谈”议事范围,常态化开展议事协商。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议题设置方式,确保了议事活动贴近居民实际需求,提高了参与度和针对性。
搭建平台
畅通“谈”的渠道
“小区治理月月谈”一般每月召开一次,由下沉党员担任主持人,邀请小区党员、居民群众、辖区商户等多方参与。针对议事中涉及的专业问题,社区还邀请市交通局、区建设局等职能部门共同参与,解读政策法规,找到自治与法治的结合点。
为了破解部分党员和居民碍于情面、不愿发声的问题,社区创新推行“月月谈”议事平台卡片工作法、圆桌议事法,以“写出来”代替“说出来”、“小范围讨论”代替“大会陈述”,让“沉默的大多数”转变为“参与的大多数”。这种方式消除了居民当面表达的顾虑,让讨论更加深入透彻,更能真实反映居民群众的诉求和想法。
健全机制
确保“谈”的成效
议事不是终点,落实才是关键。社区完善工作落实机制,按照项目化、清单化要求,发动辖区企事业单位、下沉党员等力量,通过出资出力、投工投劳等形式,自愿认领决议事项,带动居民群众自觉执行,推动议定项目落地。
同时,社区优化评估反馈机制,实时公示议事决议和项目推进情况,确保小区事项规范运作、全程透明,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社区党委还加强对项目全过程监督,对项目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醒,确保项目质效。
截至目前,“小区治理月月谈”议事平台已收集讨论问题57项,成功解决无线电厂拆违等治理难题31个。辖区的安友花园小区通过“月月谈”平台,成立小区自治委员会,已推动老楼加装23部电梯,极大改善了老年人的出行条件。
【成效与启示】
社区“月月谈”议事平台不仅解决了具体问题,更改变了社区治理的理念和模式。“大家的事大家办、难办的事协商办”已成为西桥社区治理新常态,居民群众越谈心里越敞亮。
这一创新实践也获得了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小区治理月月谈”荣获全省基层治理创新典型案例。
西桥社区“月月谈”议事平台的成功实践,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是根本。
社区党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把方向、谋大局、促落实,确保基层治理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导向。
始终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真正让群众成为社区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和评判者。
三是坚持协商民主是路径。
通过搭建协商平台,丰富协商形式,健全协商机制,找到群众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画出民心民愿的最大同心圆。
四是坚持机制创新是动力。
通过创新卡片工作法、圆桌议事法等手段,破解基层治理中的堵点难点问题,提高治理效能。
小小圆桌,承载民生大事;月月相谈,共绘社区新图。西桥社区以“月月谈”议事平台为切入点,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富有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径,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提供了生动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