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看见顾客寄来的礼物和手书的感谢信,玩偶修复师王筱阳的父母才停止了唤她“捡破烂的”。
是啊,“放着正经的工不去打,想缝补个玩具赚钱?”各地寄来的包裹,不是裂了缝的玩具熊,就是缺了耳的玩具狗,确实有点让人一时难以接受。可是,增加的收入看得见,顾客的感谢之情触摸得到,父母陷入了沉思。也许,筱阳的职业选择有她的道理?
将情感需求缝进布偶
玩偶修复师或玩偶医生,这项属于崭新赛道的工作,似乎从诞生起就受到质疑。然而今天,在年轻人青睐的社交平台输入“玩偶修复”,可以看到“玩偶诊所”已应接不暇。直播互动及留言区那些热切的情感分享,是“局外人”不曾感知的。
暮色投向重庆两江幸福广场时,各创新公司的灯光次第亮起。在一派科技感中,那间挂着“时光修补站”复古木牌的工作室,显得有些另类。30多平方米的商用开间里,并排4架缝纫机。一旁操作台上躺着破旧的泰迪熊,玻璃柜里陈列着20世纪60年代的赛璐璐娃娃,空气里弥漫着皮革与檀香混合的香气。这是采访中,记者见到的“规格最高”的“玩偶诊所”。
“主打一个烟火气和人情味!”35岁的玩偶修复师任嘉嘉,身着白色工作围裙,围裙一侧的皮革套上挂着各式剪刀。她的工作台上,摆满的镊子、针剂和五颜六色的布料样本,显示着“此地很忙”。
“我们的工作很小众,主要通过手工修复残缺、破损的玩偶,帮助玩偶主人重温童年记忆,或实现某种心理慰藉。”任嘉嘉的自我介绍简单明了,“就是一种情感经济的衍生物吧!”
的确,这项工作直指人的情感需求。这一晚,任嘉嘉要赶工的2个玩偶,一个要“参加婚礼”,一个要赶上产妇临盆,顾客新娘和准妈妈的催活电话已经打了多次。“这些高龄玩偶,都是顾客重要的纪念物品,它们重生后,还各有各的使命呢!”
任嘉嘉原是一名服装设计师,工作转型始于3年前的一次探病。好友病重,口中呢喃着要童年的玩偶布兔来作陪。好友母亲在储藏间翻箱倒柜找出布兔,发现已经霉变了。任嘉嘉跑遍轻纺市场,比对20世纪90年代的灯芯绒布料工艺,完成了玩偶修复。
“闺蜜摸着兔子补丁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有些东西,机器代替不了。”2022年,适逢所在的外贸服装公司裁员,任嘉嘉干脆主动辞职,当了“玩偶诊所”的老板。
助高龄物件“返老还童”
“我们这些开‘玩偶诊所’的都讲情怀,大多数在网上打感情牌。”来自江苏苏州的玩偶修复师陈曦看法则不同,“毕竟是技术活儿!都叫‘诊所’了,得看‘手术’管不管用、‘疗效’好不好!”
常看他网络直播的网友大都知道,玩偶修复的工作流程不复杂。“检查玩偶、制定方案、修复造型、清理保养。”陈曦说,“看来容易做时难。”
“一个针脚就是一个选择题,一次选材就可能掉一次坑。”29岁的陈曦举起手中的玩偶熊猫,一个1987年某儿童剧院的演出道具。他用游标卡尺测量耳朵,计算弯曲角度:“老式填充棉会自然塌陷,如果用新棉花,手感就像在真皮沙发上搭了块化纤布,都不行呢!”仅是选材,陈曦跑遍了几个纺织品市场。
在修复这件玩偶时,20世纪80年代末流行的闪光面料已经买不到了。几经试验后,陈曦最终在的确良布片上用渔线绣出经纬,再喷哑光漆还原质感。顾客收到物件后留言大赞。
高速发展的新技术,带来了年轻人工作技能的高速更迭。而传统的玩偶似乎被定格在某个年代,让从事修复工作的人可以相对从容地学习它、掌握它。
北京朝阳一家“玩偶诊所”的主理人、“95后”青年陈昊天看中这项工作,正源于这一点。记者进门时,陈昊天正跟顾客视频通话,展示他计划使用的纹样面料。顾客的所有问题,他对答如流。
入行3年的陈昊天清晰记得第一个订单:一名大学生寄来奶奶缝制的虎头枕求修复,刺绣丝线已氧化成深褐色。他远赴江苏找绣娘学习,用植物染料重新浸染棉线,对照残存图案一针针复原。“奶奶说,和她出嫁时一模一样!”得到反馈的那个瞬间,陈昊天认为“这个职业,选对了”。
在崭新赛道坚定拓荒
谈起工作的“诗和远方”,滔滔不绝;而提到眼前的收入,大多数修复师都相对沉默——囊中羞涩,看来是他们的普遍状况。“原因是多重的,不只是赛道新、市场窄、知名度还不高。”王筱阳反映道。
作为一项新兴的小众职业,玩偶修复师目前尚未纳入人社部认定的新职业。从市场监管的角度看,相关部门对这一新职业的管理未出台专门的规定。
“也就是说,我们在当下市场上,仍在无方向地野蛮生长。”王筱阳认为价格乱象给自己热爱的这份工作带来不少负面影响。“作为一种情感消费和‘私人订制’属性鲜明的商业行为,修复玩偶的价格往往高于其作为一般玩偶的价格。到底什么样的价格才合理呢?”她希望经历市场沉淀后,行业内能形成规范化的定价体系,“有合理的价格,才会有大量放心前来的顾客”。
这种困难,在“打工者”刘梦瑶身上也可得到验证。刘梦瑶没有透露具体的收入数字,但从交谈中可知,她所挣的手工费,相比同在重庆做家政小时工的母亲来说,“还是要低一些的”。
对于她的规划,老板任嘉嘉表示理解和支持。“至于我,肯定继续钉在这个新赛道上!”她的底气,一方面来自之前积攒的收入,能允许她“想做就做+再次试错”;一方面来自她的行业积累,多年从事外贸服装工作,她对材料加工各个领域都熟悉,也有人脉。
当然,她的坚持还有一个颇有诗意的原因——在这个生产流水线飞转的年代,总该有一双手,愿意为那些独一无二的记忆,留在缝纫机上。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据《光明日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