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09月18日 星期四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一根小导管帮“月子宝宝”微创修心

    张勇在新生儿内科探望蕊蕊,她正在大口吃奶。

    通讯员张祖国 摄

    武汉晚报讯(记者王春岚 通讯员薛源)近日,武汉儿童医院多学科团队协作,通过微创方式,用米粒大小的封堵器,为出生24天体重3.1公斤、心脏仅鸽蛋大小的“月子宝宝”成功修补心脏。

    患儿名叫蕊蕊,女孩,来自孝感,8月上旬,出生才几天的她出现呼吸急促、喂养困难、口吐白沫等症状,在当地医院确诊为严重肺炎合并心力衰竭。12天大时,武汉儿童医院急危重症转运团队将她接来武汉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救治,确认病根为心脏动脉导管未闭。

    人类在胎儿时期,动脉导管连接主动脉和肺动脉,参与全身血液循环。出生后,婴儿开始自主呼吸,肺部扩张,动脉导管将在出生后几天内闭合。但蕊蕊的动脉导管却没有及时闭合,导致血液循环乱套,出现肺部水肿、呼吸衰竭,影响心功能,全身器官面临缺血风险。新生儿内科主任医师曾凌空判断,常规药物治疗无效,必须尽快做手术,关闭这个“致命通道”。

    随后,武汉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联合心血管内科、麻醉科、心脏超声科、介入放射科等多学科专家团队联合评估,决定为蕊蕊施行经皮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该方式不用做开胸手术,减少外科手术风险,但对医生提出巨大挑战:手术通过穿刺血管完成,尚在新生儿期的蕊蕊,体重3.1公斤,心脏仅有鸽蛋大小,血管细如发丝,操作需要非常精细。

    经过充分准备,手术赶在蕊蕊24天大时进行。术中,该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勇团队迎难而上,通过直径约2毫米的股静脉,用导管将米粒大小的封堵器送到心脏,堵塞主动脉导管,帮助血液正常分流。术后第二天,蕊蕊就能正常呼吸,目前已平安出院。

    张勇介绍,以往介入封堵手术被视为新生儿期的治疗“禁区”,但随着技术的进步,“禁区”逐渐被打破。蕊蕊是该院接受动脉导管介入封堵治疗的年龄最小患儿,也是湖北省首例在新生儿期内完成此类介入治疗的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