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09月24日 星期三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熬过“苦夏”补补气血 “贴秋膘”不如“贴秋肌”

“凉燥”渐盛!秋分养生重在调肝脾

    秋分是阴阳平衡关键节点,气候由“温燥”转为“凉燥”。

    古人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新华社发

    9月23日,我们迎来秋分节气。秋分后,北半球天气转冷,天地生机逐渐收敛,是一年中养生调体的重要节点。

    中医专家介绍,秋分是阴阳平衡的关键节点,气候由“温燥”转为“凉燥”,风邪盛行,寒邪渐侵,养生以“平衡阴阳,润燥御寒”为核心理念,重在调和肝脾,防范消化系统和情志方面疾病。

    “贴秋膘”不如“贴秋肌”

    俗话说,秋不养生冬易病。经历了一个“苦夏”,气血难免亏空。民间素有“贴秋膘”的习俗,很多人也把“贴秋膘”当成入秋的大事。

    据介绍,“贴秋膘”是我国传统养生习俗,尤其在北方,每年秋天到来后都要包饺子、吃肉,仪式感满满。秋季大量进食高蛋白、高脂食物,可以把夏天高温导致的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的损耗迅速弥补,增加脂肪、储备热量,以抵御冬季严寒。

    专家解释,夏季炎热,出汗过多,“气随津脱”,会损伤人体的气和津液,导致气阴两虚,容易出现疲劳、乏力、口干、燥热等现象;同时暑湿困脾,脾胃运化失常,消化功能随之减弱。秋季天气转凉,气血由外向内收敛,消化功能也逐步恢复。此时“贴秋膘”,身体可以更好地把食物中的精微物质吸收转化为人体的气血津液,强壮体魄,为御寒过冬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较于传统大鱼大肉式的‘贴秋膘’,我们更加提倡通过合理、均衡的饮食来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同时秋高气爽、气温适宜,人们可以适当增加户外的光照时间,配合合理锻炼,‘贴秋肌’比‘贴秋膘’对身体健康意义更大。”专家强调。

    秋分时节有“四防”

    防秋燥,滋阴润肺是首要

    “秋分时节,人体阳气收敛,肝胆系统易受外邪干扰,出现功能失调。”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张引强介绍,这一时期凉燥夹寒,寒邪侵袭肝经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胸胁胀痛、腹胀、头晕、足冷等,而凉燥耗伤肝血易使人眼干涩、视物模糊、指甲脆裂、情绪烦躁易怒、失眠多梦。

    “秋分肝胆养生的核心是‘疏肝理气、养血润燥’。”张引强说,饮食调养需“疏肝与养血并重”,推荐以开水冲泡陈皮、茉莉花、玫瑰花等代茶饮,适当多食养肝血的猪肝、枸杞、黑芝麻、桑葚,以及温胆健脾的生姜、肉桂、茯苓、白术等食物;同时,避免高脂饮食和过量饮酒,少食辛辣刺激及生冷食物。

    防秋凉,适当“秋冻”有讲究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秋分后,天气逐渐变凉,气候还不稳定,要逐渐适应,往冬天过渡,不急于添衣。但“秋冻”并非人人适宜,需因人而异。

    阳虚体质人群、体质较虚弱人群(老人、小孩、孕妇)以及慢性疾病患者(如支气管炎、心脑血管疾病、关节病人群)不宜强行“秋冻”。“秋冻”也要讲究部位,腹部、脚及脚踝、膝盖、颈椎这4个部位一定不能挨冻。

    推荐采用“洋葱穿衣法”,早晚温差大时一层一层加衣服,中午温度高时一层一层减衣服。

    防秋乏,规律作息适当运动

    秋冬是收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开始往体内走。秋季伊始,人容易有气无力,特别是晚睡人群,容易感到疲惫乏力。养生一定要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始,起居有常,保持有规律的生活方式。

    秋高气爽,气温适宜,正是户外运动的好时期。可以适当增加平缓的户外有氧运动,如打八段锦、慢跑、快走、打太极拳、练瑜伽等。运动量不宜过大,应循序渐进,避免大汗淋漓。汗出过多会损耗人体之“阴”,锻炼要适度、和缓。

    防秋郁,调畅情志很重要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人的情绪也会受四季变化影响。在精神调养上,此时节要注意培养乐观的情绪,保持情志安宁,收敛神气。

    秋季日照减少、气温渐降、花木凋零,一部分人容易产生忧郁伤感情绪,导致体内分泌紊乱。不妨登高远眺,可使心旷神怡;或游园赏景,可调畅气机。

    6种疾病容易找上门

    心脑血管疾病——

    早晚温差大,太冷或太热都是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的诱发因素。患者应注意保暖,避免剧烈运动,饮食清淡。

    专家建议,除了“洋葱式穿衣法”应对温差、择时运动以外,还要重点关注“清晨血压”。评估血压控制的“黄金窗口”是在早晨起床之后1小时内,排尿后、未服药、未进食的情况下进行血压测量。此外,平时服用降压药物的患者要注意规律服药。

    呼吸道疾病——

    天气转凉,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出现发烧、咳嗽、支气管炎等问题,严重者可能出现肺炎。

    专家推荐按揉膻中穴。膻中穴在胸部横平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上,位于两乳头连线的中点,用食指或中指指腹按揉3~5分钟,可以改善肺部气机不畅症状,还能清热化痰,有利于呼吸通畅。

    肠胃疾病——

    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防护不当会引发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或使原来的胃病加重。

    针对腹泻,专家推荐一款养生粥,用茯苓15g、山药15g、炒薏苡仁30g、粳米50g、百合10g,熬粥温服,可以促进人体胃肠功能恢复,减缓腹泻症状。

    过敏性鼻炎——

    秋季风大,花粉、尘埃弥散在空气中,易引起过敏。此时节的温度湿度适宜螨虫繁殖,也易引起过敏。

    专家介绍,秋季人体容易出现鼻痒、鼻塞、流涕不止等症状,可以按揉迎香穴缓解症状。迎香穴位于人体鼻翼外缘中点鼻唇沟的位置,用食指指腹轻轻按压穴位3~5分钟,能快速疏通鼻腔。

    皮肤干燥——

    秋风带来降温的同时,空气中的水分也会减少,容易出现皮肤瘙痒或干裂等问题。

    很多人一到秋季就会嘴唇起皮,专家建议:

    ①多喝水,保证皮肤、身体不缺水;

    ②注意保湿,使用滋润一些的润唇膏来保护嘴唇;

    ③注意饮食习惯,多吃水果、蔬菜,减少摄入过辣、过咸、油腻的食物。

    抑郁烦躁——

    阳光照射减少,人体的生物钟不适应日照时间变短,导致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

    专家推荐一款玫瑰茉莉花茶,取玫瑰花、茉莉花各10克,洗净加水,大火煮开后,再煎煮15~20分钟即可。玫瑰茉莉花茶可以行气解郁、缓解压力、调畅情绪、美容养颜,但孕妇、经期女性要避免饮用。

    综合新华社、央视、健康中国、《新民晚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