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临展厅正式开幕,作为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璀璨长江”文博系列展重点项目,展览汇聚长江流域9个省份、37家文博单位的160件(套)文物精品,按玉器、漆木器、青铜器、金银器、陶瓷器五大体系,串联长江流域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的文明历程、工艺特色与艺术成就,凸显长江古代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展览分为五个单元。“琼琚凝华”聚焦玉器,涵盖新石器时代大溪、良渚文化至唐宋明清的玉雕;“漆韵流光”以漆木器为主,呈现八千年漆文化,重点展出楚国及汉长沙国、广陵国漆器;“钟灵彝秀”汇集上游巴蜀、中游曾楚、下游吴越文化青铜器,春秋青铜神兽彰显长江青铜艺术特色;“浮光跃金”梳理金银器史,从商代金沙遗址金箔片到汉、唐宋、明的金银器,展现贵金属工艺;“土火之艺”呈现近万年陶瓷史,从新石器时代高庙陶器到明清御窑彩瓷,勾勒陶瓷艺术源流。众多展品中,战国猪形漆木酒具盒与春秋青铜神兽是“C位”文物,尤为见证了长江文明的多元、浪漫与延续性。
“这件漆器外形非常萌,猪的造型憨态可掬。”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副院长王颖介绍,猪形漆木酒具盒出土于湖北荆州,为战国楚地漆木器代表,外形呈整猪状,通体髹漆,器面纹饰有龙凤纹云气纹和狩猎宴饮场景,反映楚人对美的追求。其内部为多层结构,可盛放饮酒器具,是战国贵族宴饮文化的实物证据。漆木器制作历史始于史前、延续至明清,生漆取自长江沿线,体现先民“就地取材”智慧,猪形酒具盒更是将实用与艺术结合,展现楚漆器工艺与长江文化的浪漫审美。
另一件重点文物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青铜神兽,尽管出土于南阳地区,属于长江流域文化辐射范围,但其造型风格与中原青铜器庄重肃穆的气质迥然不同,更具神秘与灵动之美。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杨文胜说:“这件神兽是一对中的其中一件,另一件藏于河南博物院,两件细节纹饰和动态有差异。”青铜神兽周身嵌绿松石,融合多种动物元素,因无法归类为已知动物得名“神兽”。这类复合型神兽形象,是长江流域青铜文化的重要特征。与中原青铜器重礼制不同,长江青铜器更重想象与艺术表达,如著名的曾侯乙编钟,不仅规模宏大,纹饰也极具韵律感与想象力,青铜神兽便体现了楚人的浪漫情怀与长江文明的多元开放性。
王颖表示:“猪形酒具盒与青铜神兽虽材质不同、功能各异,却共同诠释了长江文明的核心特质:延续性、多元性与艺术性。”玉器、漆木器、青铜器、金银器、陶瓷器这五大类文物,在长江流域均有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从良渚玉器到楚式漆画,从三星堆青铜到唐宋金银器,长江文明始终在传承中创新,在融合中发展。“这些器物不仅是物质的遗存,更是文明的载体。它们连接起上游的三星堆、金沙,中游的石家河、盘龙城,下游的凌家滩、良渚,共同构建出一幅‘多元一体’的长江文明图景。”
来自安徽博物院的退休职工叶新琼是专程为此次展览而来的。“三十多家博物馆的珍宝汇聚一堂,在这里就能看尽长江瑰宝。”她感慨道。在展厅流连一个多小时后,她手机里存足文物照片,心满意足地离去。她赞叹:“件件精美,不虚此行!希望更多人都能来看看这个精彩的展览。”
除文物展示外,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还引进借展单位文创产品,开展漆木器制作等社教活动。本次特展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承办,将持续开放至2026年1月4日,为武汉乃至华中地区观众带来一场贯通古今的长江文明艺术盛宴。
(记者樊友寒 通讯员汪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