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10月09日 星期四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来了

寒露至,秋意浓,正是人间最美时

    中医专家提醒,寒露时节养生防病应注重防寒防燥、收敛阳气。

    新华社发

    10月8日,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带“寒”的节气——寒露。作为唯二带有“露”的节气,如果说白露是“露凝而白”,那么寒露便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是秋天从“温润”走向“清冷”的关键转折。此时昼夜温差变大,天气正式从炎热向凉爽过渡,标志着秋意渐浓、秋气日深。

    【天气】

    为何寒露“单衣汉少见”

    作为秋季的第五个节气,寒露时节我国北方逐渐进入寒冷阶段,南方秋凉渐至。

    民间有“寒露时节天渐寒,农夫天天不停闲”“寒露寒露,遍地冷露”“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等谚语。为何此时单衣汉少见呢?

    进入寒露节气,我国冷空气活动愈发频繁,气温也进入了快速下降的时段。

    常年此时,北方地区从凉爽逐渐向寒冷过渡,昼夜温差进一步拉大,南方地区则告别暑热转向秋凉,民间有“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之说。

    为何寒露时节单衣汉少见?中国天气网通过盘点1991年至2020年气象大数据发现,立秋后各地气温呈持续下降趋势,寒露期间降温节奏明显加快,是秋季日平均气温降幅最大的节气,降幅可达3.41℃。

    我国平均最高气温会在下半年首次跌破20℃,平均最低气温也降至5.81℃。此时,单衣已难以抵御早晚寒凉,民间广为流传的“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提醒人们注意保暖,尤其要避免脚部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由于天气寒凉,寒露时节地面的露水快要凝结成霜,“寒露寒露,遍地冷露”这一谚语也直观体现了这一特征。

    天气虽然寒凉,田间地头却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寒露时节,我国仍处于秋收、秋种、秋管的重要时期,“寒露时节天渐寒,农夫天天不停闲”“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等农谚正体现了此时农业生产的繁忙景象。

    寒露时节,天高云阔,北方层林尽染,南方蝉噤荷残,正是登高望远的好时候,古人喜欢在此时结伴游山、饮酒,又称“辞青”。

    此时节,螃蟹丰腴肥美、菊花遍地盛开,人们也喜欢在此期间吃螃蟹、赏菊花、品菊花茶、饮菊花酒。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寒露时节,秋风送爽,我们不妨趁着这大好时光登高远眺,看天空辽阔,看山色斑斓,与秋天正式作别。    

    【养生】

    养生重在防寒防燥

    中医专家提醒,寒露时节气温降低、昼夜温差显著、空气更加干燥,容易诱发呼吸道、关节、胃肠、心血管等方面疾病,养生防病应注重防寒防燥、收敛阳气。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张振鹏介绍,中医认为肺喜润恶燥,寒露时节,“凉燥”之邪易导致肺津耗损、肺宣发肃降功能失调,使人出现口鼻干燥、咽喉痒痛、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症状。

    同时,“寒邪”易侵袭人体经络关节,使关节气血运行不畅进而疼痛、僵硬、活动不便;还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脘腹冷痛、腹泻便溏、食欲不振等。

    气温骤降还会增加急性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寒露时节是万物收敛、人体阳气内藏的转换时期。”张振鹏说,这一时期饮食应以温润为主,适当多食银耳、百合、山药等具有滋阴润燥作用的食物,忌食生冷;减少辣椒、花椒、白酒等辛辣发散之品摄入;体质虚弱者可适当平补,但不宜过于滋腻厚重;宜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或选用淡茶水、蜂蜜水、梨水。

    专家介绍,这一时期还应早卧早起、睡眠充足;注意保暖防寒,早晚及时增添衣物,老年人应全面保暖,尤其注意头颈、腰腹、脚等部位保暖;定期开窗换气以免污浊空气滞留,保持一定空气湿度以缓解秋燥;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而伤阳气,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温和运动,运动时注意保暖;避免情绪大起大落和过度忧思。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代表性传承人严蔚冰说,寒露时节还可采用中医导引法来宣通肺气,帮助肺发挥“主一身之气”的功能,具体做法为:取正坐坐姿,两手按膝,转头同时双手向上推引,左右各15次;其后叩齿36次;最后漱咽口中津液三次。

    【提醒】 

    这4个部位不能“秋冻”

    头颈不能冻——

    头颈部是寒气入侵的主要部位,会导致感冒、咳嗽、头痛等不适。建议戴帽子、系围巾,有效保暖头部和颈部。

    模仿“乌龟伸脖”动作,前后伸缩脖子,再左右转动,可有效缓解疲乏,改善颈椎功能。

    腰腹不能冻——

    老年人阳气渐衰,腰肌劳损等症状受寒冷刺激容易加重,建议早晚出门时穿马甲。

    广播体操里的腹背运动和蹲起运动,都能很好地温暖腰背,时常用搓热的双手捂在腰眼上,也有振奋阳气的作用。

    脚部不能冻——

    进入寒露后,要注意足部保暖,以免寒从足底生。

    除了穿厚袜子、棉拖鞋以外,还可以利用晚上看电视的时间,站立踮起脚尖再放下,重复做至额头微微冒汗。

    用热水泡脚可以舒筋活血,保养全身。泡脚时可重点按摩太冲、太白、太溪三个穴位,泡脚水温在38℃—42℃较合适,泡脚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关节不能冻——

    天气变化、潮湿受凉会导致关节炎疼痛加重,尤其是膝关节。气温下降时,滑液中的黏蛋白含量增多,滑液黏度增强,会影响关节活动。

    气温起伏多变,可采取“洋葱穿衣法”,像洋葱一样层层叠加式穿搭,避免着凉感冒。

    综合新华社、央视财经、中国天气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