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睡了8小时,却还是累到不想动;一打开工作群就心烦意乱;肠胃也像在“抗议”,吃啥都没胃口……假期结束,你是不是也进入了这种“身体开机失败”的状态?
别急着怀疑自己病了,你很可能只是遇到了——节后综合征。专家表示,可以从作息、饮食、运动等多方面进行调整,找回好状态。
什么是“节后综合征”
专家提示,如果出现下面几种情况,就要注意了——
疲劳困倦:即使睡眠充足,仍感到浑身无力、嗜睡,或相反——失眠、睡眠质量差。
肠胃不适:假期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导致消化不良、腹胀或食欲不振。
头晕头痛:生物钟紊乱(如熬夜、睡懒觉)引发偏头痛或昏沉感。
免疫力下降:易感冒、口腔溃疡等(因作息混乱或旅途劳累)。
焦虑烦躁:想到工作、学习就紧张。
情绪低落:对日常事务失去兴趣,怀念假期的自由感。
注意力涣散:难以集中精神,效率低下,反复走神。
拖延加重:明知任务堆积,却迟迟不愿开始。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内科心身门诊主治医师程金湘提醒,面对“节后综合征”,最好的态度是理解而非对抗。虽然“节后综合征”通常在一两周内自行缓解,但需注意与临床意义上的焦虑症或抑郁症进行区分。如果相关症状持续半个月以上,且严重损害社会功能,则应寻求专业心理帮助,进行科学评估。
另外,假期饮食的不规律和作息颠倒等问题,除了会让人患上“节后综合征”,还可能会加重心血管的负担。因此,还要警惕另一种综合征——“心脏综合征”。
假日“心脏综合征”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可能出现心慌、胸闷、憋气,大部分人是由于疲劳和生活节奏改变引起的。
北京安贞医院冠心病中心副主任吴小凡介绍,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或许能让症状在短时间内消失,比如改善睡眠、清淡饮食、少饮酒不酗酒。对于心脏疾病患者来说,要合理安排作息,避免加重心血管疾病发作的风险。
“节后综合征”如何调整
专家表示,假期即将结束时,“终点效应”容易引发人们内心的遗憾。从医学角度来讲,“节后综合征”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病症,而是生活节奏与环境的变化,导致生物钟紊乱、心理压力增加而产生的一系列身心反应。
从“躺平模式”切换到“战斗状态”,出现不适很正常。别急着逼自己“立刻满分”,试试这些轻松上手的小方法,帮你温柔过渡。
1.上班前三天“少干活”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心理门诊主任医师张华建议,刚上班前三天不宜安排高强度的工作,
以免加剧“节后综合征”的症状。
2.学会接纳不完美
状态的转换不常是一蹴而成的。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人”,而不是拨动开关就能立刻转变状态的机器;原谅自己在前进路上的每个小磕绊,会更有助于我们抵达内心的目的地。
3.规律的时间起床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精神卫生科副主任医师蔡利强介绍,提前恢复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
如果时间允许,调整作息可以不要急于一步到位。例如,重度熬夜患者可以将每天的入睡时间提前15—30分钟,再根据执行情况逐步增加;在早晨醒来后,尽量让自然光线照射到卧室,也可以帮助身体调整生物钟。
4.运动从10分钟开始
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会长王旭峰提醒,运动不仅能消耗多余的热量,还能帮助人收获生活的秩序感。
运动注意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哪怕每天只花10分钟时间做一些高强度的碎片式锻炼,如开合跳、高抬腿等,也能训练心肺功能,刺激肌肉生长,帮助抵抗衰老。
5.公园走路20分钟
将习惯性刷手机换成真实世界的交互,比如站起身与周围人交流,或者在空余时间走进公园体验“公园20分钟”效应,都能帮助我们减少“节后综合征”带来的焦虑。
6.白天多晒晒太阳
多晒晒太阳也对改善心情很有帮助。灿烂的阳光可以帮助机体释放5-羟色胺,并且可以改善褪黑激素的释放。
7.每天喝够8小杯水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消化系统正常运转的“润滑剂”。每天要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让身体保持水润,消化系统才能更加顺畅。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在温和气候条件下,轻体力活动水平的成年男性每天喝水1.7升,成年女性每天喝水1.5升。如果按1杯水约200—250毫升计算,大致就是每天8杯水。
8.多吃这三类食物
在均衡饮食基础上,苏州大学附四院临床营养科张萱纯建议,可以在饮食中多添加这3大类:
膳食纤维: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新鲜蔬菜(如菠菜、西蓝花)和水果(如苹果、香蕉),帮助肠道蠕动、促进消化。
优质蛋白质:选择鸡胸肉、深海鱼(三文鱼、鳕鱼)、鸡蛋、豆制品,助力身体修复;
复合碳水:用全谷物、薯类、杂豆类替代精制碳水(白米饭、白面包),稳定血糖并提供持久能量。
如何帮儿童青少年“收心”
对于成年人来说,缓解“节后综合征”,恢复被打破的生活规律相对简单,但是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由于其心智发育还不成熟,加上假日使用电子产品时间增加,“节后综合征”的情况相对更明显。
儿童青少年“节后综合征”的表现主要有头晕、头痛、胸闷、气短、恶心、呕吐等症状,还有一些儿童青少年出现入睡困难、情绪低落。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李瑛介绍,这些症状一般都找不到明确的器质性因素,个体差异比较大,大部分孩子可能很快调整,但是会有一小部分孩子会存在一些困难。
“节后综合征”比较严重的孩子往往伴随电子产品使用过多的情况。帮助这部分孩子调整情绪,很重要的一步是帮助他们缩短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
专家介绍,在电子产品使用上,心理角度的建议,一般是“替换策略”,创造更有趣的时间,占用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而不是强有力的管控。
专家建议,帮助孩子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要一刀切。在初期,家长可以寻找一些适合孩子观看的纪录片,陪伴他们一起观看。经过三到五天的调整,大部分孩子都能消除“节后综合征”的症状,适应规律生活。
综合新华社、央视、《健康时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