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10月13日 星期一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全球首创“皮肤隧道”再造气管奇迹

同济医院颠覆性手术破解世界难题

    武汉晚报讯(记者王恺凝 通讯员谢雪娇)呼吸是生命最原始的本能,但对于38岁的陈明(化名)而言,这个本能曾一度被剥夺——他的“生命通道”气管,在甲状腺癌根治术后出现长达8厘米的巨大缺损,远超全球医学界公认的6厘米重建极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胸外科付向宁教授团队,以全球首创的“皮肤隧道”技术成功为陈明再造气管,将他从死亡边缘拉回,创造了全球有报道的最长段气管缺损成功修复的医学奇迹。

    两个多月前,因在外院甲状腺癌根治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陈明气管出现大面积缺损伴严重感染,无法自主呼吸。转到同济医院胸外科后,付向宁教授团队为陈明实施了紧急手术。术中探查所见,实际病情比CT影像所提示的要严峻得多。

    据介绍,术前CT评估气管溃烂长度约为5厘米,手术方案原定为此类情况下的常规选择:修复或端端吻合。但移除气管插管后,真相在术野中彻底显现:溃烂区域长达8厘米,占气管全长的近2/3,溃烂段气管软骨环完全坏死,仅存的膜部也异常薄弱。此外,更致命的威胁在于右侧无名动脉已被腐蚀,血管破裂导致大出血的风险极高。“这意味着,国内外通行的成熟手术技术,在此刻均已失效。”付向宁说。

    面对无合适替代材料、无准备时间的绝境,团队必须另辟蹊径,在绝境中为陈明寻找一线生机。付向宁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当机立断,提出“皮肤隧道”再造气管的颠覆性方案。

    团队根据陈明的气管缺损情况,利用他左胸胸大肌肌皮瓣卷成一个新的管状结构,再造了一条“皮肤隧道”替代破损气管。同时,像隧道加固一样,利用气管腔内插管支撑“皮肤隧道”,防止其塌陷。为了对抗严重感染,转移血运丰富、修复能力极强的腹腔大网膜组织,覆盖于颈部创面,促进愈合。

    术后陈明一度出现修补后的右侧无名动脉破裂及新构建的“皮肤隧道气管”破溃等险情,均经医疗团队积极应对后化险为夷。历经两个多月精心治疗,陈明最终转危为安,目前已基本痊愈,呼吸功能恢复良好。

    超长段气管缺损的外科修复一直是世界性难题,付向宁团队的成功实践,不仅为陈明创造了生命奇迹,更以其“皮肤隧道”的创新思路,开创了气管外科重建的新思路,为更多气管大段缺损患者带来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