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区红钢城街道六街社区成立于2000年,作为青山区“三旧”改造项目,六街社区征收基本完成,但社区仍服务在外过渡的2000多户户籍居民。社区党委通过党建赋能,用“线上+线下”“定制+常态”“共建+共享”暖心“三件套”,让在外过渡的居民感受到社区的关怀与牵挂,为他们的过渡生活撑起一片温暖天空。
“线上+线下”联动,织密服务“连心网”。六街社区专门搭建过渡居民服务群,经常在群里推送社保办理、医保缴费等实用信息,还以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为题材拍摄短视频,如退休人员年审、用电用气安全、电信诈骗防控等,供分散在外过渡的居民观看。针对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年居民,社区定期组织“上门走访日”,带着纸质版通知、宣传册等,坐下来为老人讲解、问需求。今年夏天,独居的刘爹爹过渡房里空调不制冷,恰好遇到上门走访的社区网格员黄赛英,她立即联系维修师傅,当天就解决了问题,还特意留下自己的手机号码,叮嘱老人有问题随时打电话给社区。
“定制+常态”服务,守住生活“安全感”。考虑到过渡居民生活不便,六街社区推出“定制化”服务:为行动不便居民,上门办理各类服务;为居住偏远党员,上门送学习资料;为特扶家庭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对接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上门问诊服务;逢年过节,还会组织“暖心慰问队”,带着米、面、油等物资,到过渡居民家中走访,让大家在外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第三网格党支部书记杨钢退休后,在社区再“上岗”,被居民亲切称为“万能筐”老杨。
“共建+共享”聚力,搭建情感“新纽带”。为了让过渡居民不“离群”,社区还定期组织各类活动。服务阵地少了,社区就积极联合辖区共建单位红钢城小学(第五学校),利用学校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书法比赛、文艺汇演、便民义诊等;带领党员们进农村、进厂区,打造“行走的党课”;组织各类节庆活动,邀请居民表演节目、分享生活趣事,让大家走出过渡房,再续街坊情;夏天举办纳凉晚会,秋天开展邻里互助行,鼓励有能力的居民帮助有困难的邻居,在互动中拉近彼此距离。活动不仅驱散了过渡生活的孤独感,更让大家感受到社区的凝聚力,不少居民还主动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为其他过渡居民提供帮助。
◎ 社区居民说
居民葛兰:虽然搬离了老社区,但社区的关怀从来没断过线,就觉得社区就在身边,很亲切,来社区参加活动是最高兴的事。
居民许美芝:孩子不在身边,社区连我的慢性病用药时间都记得清清楚楚,每次快断药了,都会提醒我去医院开药,这份细心比家人想得还周到。
通讯员梅琴 实习生杨澜

上一版






朗读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