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10月16日 星期四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一个人组建了一支志愿服务队

周重书:社区“及时雨”带头解民忧

    “百通驿站”志愿者周重书(中)登记来访居民需求。

    “百通”志愿服务队巡查小区电动车停车棚。

    汉阳区琴断口街道七里一村社区由4个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老旧小区组成,基础设施老化问题不时给居民添堵:楼道灯忽明忽暗、下水管道堵塞、公共座椅破损……就在居民们为这些烦心事犯愁时,73岁老党员周重书带着他组建的“百通”志愿服务队,依托小区里的“百通驿站”,成了破解困境的“及时雨”,为社区精细化服务注入满满活力。

    “周百通”带头解民忧

    每天清晨,周重书都会准时到社区报到,他总会拉着社区工作人员唠一唠,从“哪栋楼的路灯又不亮了”到“谁家邻里间闹了小别扭”,把社区的大小事都记在心里。

    平日里,无论是维修路灯时爬上爬下、更换水管时沾满泥水,还是修理公共座椅时仔细打磨,抑或调解矛盾时耐心劝说,只要居民有需求,喊一声 “周师傅”,他准能“随叫随到”。

    “我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这句话,周重书常挂在嘴边,也用行动践行着。凭借着热心肠、十足的耐心和过硬的技术,他帮居民解决了不少难题,大家也亲切地给了他一个外号——“周百通”。慢慢地,“有事找周百通,去‘百通驿站’准没错”,成了居民的共识。

    从“一个人”到“一队人”

    可时间一长,周重书发现,老旧小区的问题远比想象中多,单靠自己和社区有限的资源,根本是“杯水车薪”。

    “等靠要肯定不行,得想办法调动更多力量!”他回想起和街坊聊天时听到的话——社区里的党员中藏着不少“能人”,很多人退休前都是厂里的业务骨干,有精通电路的电工、手艺精湛的木匠,还有懂花草养护的园艺师、会规划设计的设计师。一个念头在他心里愈发清晰:把这些“能人”聚到一起,组建一支志愿服务队,既能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又能实实在在帮街坊们解决难题。

    他的想法一提出,就得到了党员们的一致赞同。大家热情高涨,纷纷主动报名。“我以前在厂里专门维修机器,街坊们有啥维修的难事,我能帮就帮!”党员钟生双拍着胸脯说,能为邻里出份力,心里踏实。党员王群娣也笑着报名:“我没啥专业特长,但时间多,不用帮着带孙子,社区里的宣传、巡逻工作,我都能参与!”就这样,2018年“百通”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大家一致推选周重书当队长。

    为了让服务更高效,服务队还建立了“自治物业型”的接单、派单、评单体系——居民到“百通驿站”反映问题,值班队员会详细登记,再根据问题类型,把“任务”派给对应的队员,后续还会跟进处理结果,收集居民反馈,确保每一件事都能落到实处。

    暖心故事不间断,危难时刻显担当

    服务队的暖心故事,在社区里随处可见。今年8月的一个深夜,天气格外炎热,七里小区的独居老人陈爹爹家里突然停了电。没有空调的房间像个“蒸笼”,陈爹爹翻来覆去睡不着,胸口还阵阵发闷。

    无奈之下,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拨通了周重书的电话。可当时,周重书被女儿接到了武汉经开区,并不在小区里。电话那头,周重书没有一丝不耐烦,反而轻声安慰陈爹爹:“你别着急,街坊有事找我,就是信任我,您在家等着,我马上赶过去!”挂了电话,周重书背起工具包,匆匆骑上电动车,顶着热浪往小区赶。凌晨2时,当他满身大汗地出现在陈爹爹家门口,熟练地排查电路、修好电源,看着空调重新吹出凉风,陈爹爹握着他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还有一次,党员刘丽华像往常一样在社区里巡逻,走到302栋时,突然发现1楼冯师傅家的厨房冒出了烟。她心里一紧,赶紧联系社区和物业,一边跑向“百通驿站”召集值班队员去现场支援,一边拨通冯师傅的电话,告知他家中的情况。因为处置及时,浓烟很快被控制住,并没有引发火情。等冯师傅火急火燎地赶回家,看到家里浓烟已经消散,没有造成任何损失,她红着眼眶,一边抹眼泪一边拉着队员们的手说:“今天真是太谢谢你们了!要是没有你们,我家说不定就烧起来了,后果真不敢想啊!”

    这样的故事在“百通”志愿服务队的日常里还有很多。如今,七里一村社区的居住环境变好了——楼道灯亮了,下水管道通了,公共座椅修好了;邻里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大家见面时会热情打招呼,遇到困难时会主动伸出援手。曾经略显冷清的老旧小区,因为“百通”志愿服务队的付出,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而这支队伍,也成了社区治理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通讯员黄宝莉 实习生杨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