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东西湖区委社会工作部 杜丹 东西湖区径河街道石家坡社区党委书记 何静
【案例背景】
近年来,石家坡社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因地制宜搭建民主协商议事平台,总结提炼“石话实说”议事工作法,在精准回应、高效解决居民急难愁盼的治理实践中,上演了一幕幕从“诉求萌芽”到“成果落地”的生动故事,让基层治理既有“深度”更添“温度”,使基层协商民主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治理办法】
以“石”筑基:汇聚民情民意“星星之火”
面对居民日益多元的利益诉求,社区积极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式民意征集体系,推动基层治理从“少数人参与”迈向“多数人共商”格局。
线下多点发力。发动网格员、居民骨干和楼栋长成立“民意征集队”,同步设立“银龄代办点”,通过入户走访、邻里座谈广泛收集诉求。针对高龄、独居及行动不便老人,开展“敲门问计”专项行动,精准收集陪伴缺失、适老化改造等急难愁盼问题。创新打造“石话实说”流动议事摊,每周三在小区广场搭建开放式平台,重点倾听待业青年、退休人群的发展性需求。
线上便捷响应。依托业主微信群开设“随手提”专栏,即时汇聚“儿童活动空间不足”“电车充电难”等“微建议”,实现民情“触手可提”“一键直达”。
“话”出合力:从“各执一词”到“合意共建”
以“1+2+X”议事机制凝聚邻里共识。构建“1”个多级议事平台:楼栋设“小小议事角”,楼栋长现场调解噪声扰民、垃圾堆放等微矛盾,实现“小事不出楼栋”;社区搭建“石话实说”议事厅,每月14日召集物业、居委会与居民代表共商共议,成功破解电动车棚选址等民生难题;跨社区组建“区域议事联盟”,联动城管、市场监管等力量,协同攻坚交通拥堵、夜市治安等共性问题。打造“2”个特色议事小组。一方面,通过“能人征集令”,优选10名退休教师、法律顾问和专业技工组成议事指导组,以“轮值主持+专业答疑”提升议事质效;另一方面,由社区党委牵头组建“人大代表+”“石花童声”等8支特色议事团,增强议事广泛性与代表性。拓展“X”个特色议事会场。针对不同群体设立“银发议事会”“青春创意营”与“职场沙龙”三类专场,确保多元声音得到充分倾听、有效回应,真正实现从“众口难调”到“合力办事”的转变。
以“三步走”工作法规范办事流程。第一步精准划范围。按“谁相关、谁参与”原则精准确定议事群体,确保核心诉求不遗漏、不跑偏。第二步规范定流程。社区自编《议事小蓝本》,于会前“五分钟微课堂”逐条领学,明确发言时限与议题边界。第三步透明化公示。通过社区公告栏、微信群等渠道,第一时间公布决议详情,并依托“民声直通车”用心收纳反馈、动态调整结果。
干好“实”事:推动“好想法”落地为“好风景”
石家坡社区始终坚持以干事实效为导向,创新建立“定责、定计、定保”三维工作机制,推动议事成果从“纸面”转为“实景”,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一定责任,厘清“谁来干”。建立动态“责任清单”,明确牵头单位和具体责任人,确保“事事有人管、件件能落实”。二定计划,明确“怎么干”。要求责任主体一周内提交“行动计划书”,将任务拆解为“小目标”,制定“时间表”。三定保障,解决“如何通”。联合共建单位和专业团队提供技术支撑,靶向破解施工、设计等难点;发动“石花帮帮团”志愿服务队和社工机构组建“项目护航队”,全程跟进物料协调、做好居民沟通。
“话”促长效:让“一次好”变成“一直好”
主动出击筑牢监督防线。社区定期召开监督会,邀请施工方“晾晒”干事进度,现场答疑解惑,切实保障居民知情权、监督权。两委骨干牵头组建监督小队,实行“每周一巡”现场检查,把关材料质量、施工进度与工程质量,确保项目合规达标。同时开展“回头看”专项行动,对群众满意度低或不达标的项目,即刻对接责任单位并发函督促整改。此外,社区创新实施“问题销号”机制,将反馈意见建档登记,解决后邀请居民现场核验签字,形成监督闭环。
【成效与启示】
社区多元激励巩固治理成效。以“线上指尖评+线下围坐议”双模式开展评事,让居民反映问题方便,处理问题看得见。落实“做得好不好,居民说了算”。
发挥激励和宣传长效促进作用:常态化评选“议事之星”“治理金点子”,通过公开表彰、积分兑换实物、优秀案例上墙等方式,让热心人有回报、好建议被看见,形成“越参与越受益”的良性循环。同时,公示改造对比图、推送“微光小故事”、编制《石话实说操作手册》,系统总结、广泛宣传议事经验,使石家坡实践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社区治理样板,真正实现基层协商民主“一直好、持续暖”。
通讯员徐玲

上一版





朗读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