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10月23日 星期四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武汉经开区军山街道龙湖社区

用“微治理”书写幸福答卷

    邻里文化节上品美食。

    居民楼栋议事会倾听民声民意,共商社区事。

    公益集市搭台,社区居民踊跃参与慈善募捐。

    泥土路纵横、房屋零散——这是十年前武汉经开区军山街道龙湖社区的旧貌。如今,这里已建起56栋整洁的居民楼,成为7345名居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社区,楼道干净整洁,邻里笑语盈盈。这一转变始于还迁安置工程,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居民不仅“迁得出”,更能“住得下、过得好”。面对这一社区治理难题,龙湖社区通过精准对接居民需求,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社区先后荣获省级养老宜居社区、省级民族团结示范社区、市级五星级党组织等荣誉,走出一条还建社区的幸福蝶变之路。

    据介绍,社区用“微协商、微项目、微组织、微资源、微阵地”破解民生难题:宠物饲养公约经楼栋协商定规,残疾人“阳光家园”靠微项目落地,“五小工匠服务队”等21支社会组织成为治理主力,公益集市募集2万余元点亮居民归家路、扮靓楼栋花园角,11个架空层主题空间成居民便捷活动点。

    在此基础上,“龙湖楼栋合伙人”制度让治理聚合力:107户商铺组成“15分钟便民服务圈”,提供维修、零售服务还捐赠爱心物资;8家驻区单位联动发力,武汉经开区水务局疏通管网解内涝。

    面对居民诉求,社区构建“三级议事机制”:以政协协商之家为平台,“板凳会”周收问题、“恳谈会”月议对策、“议事会”半年评议,破解“临时菜场占道”“停车收费争议”等难题。针对185名残疾人缺活动场地的问题,通过“微协商”敲定“社区供地、民政拨款、残联指导”方案,建成“阳光家园”,政协委员还联动资源提供康复指导。如今,“楼栋问题群众提、解决办法共同议”的氛围已在社区蔚然成风。

    “以前邻里闹矛盾,要么憋在心里,要么吵得脸红脖子粗;现在有了老马调解室,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心里踏实!”这是社区居民对法治治理的真切感受。社区开展“文明家庭”“好婆婆”评选,用家风带动社风;联动江汉大学法学院将法律知识编成“三句半”,在社区演出中传递法治理念;在城市书房、民俗之家开设“法律微课堂”,让居民饭后茶余就能学法懂法。

    “以前退休在家没事干,现在参加志愿服务队,参与社区文艺活动、给孩子辅导作业,日子过得特别充实!”68岁的志愿者杨玉祥的话,道出了社区德治教化的成效。社区以“1+N”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载体,布局城市书房、民俗之家等服务点,“阳光”“银发”“绿能”等21支服务队常年服务,“最美龙湖”评选涌现杨世清等市级最美志愿者,让向上向善成社区精神底色。

    ◎ 社区居民说

    银发党员志愿队队长李清祖:我们退休不褪色,每天巡逻、宣传政策、调解矛盾,都是为家园出力。看到邻里关系越来越融洽,环境也越来越好,心里特别踏实。

    社区老年学校学员王再云:十年前咱们住的还是散落的小平房,下雨天出门踩泥坑,晚上路灯暗得不敢走夜路。现在好了,56栋楼房整整齐齐,楼下就是花园广场,路灯亮堂堂的,连健身器材都配得齐全。以前想跳个舞都没地儿,现在老年学校舞蹈班宽敞又明亮,这环境变化真是翻天覆地,住得比以前舒心十倍!

    通讯员刘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