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10月24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武汉出现首个“千猛日”

单日监测到1109只猛禽创纪录

    红脚隼。

    曾轶锴 摄

    武汉晚报讯(记者明眺生)10月21日,近20名武汉观鸟志愿者在黄陂区龙王尖、洪山区白浒山和喻家山三个长期监测点,以及沙湖公园、马鞍山森林公园、后官湖国家湿地公园等5个临时监测点,同步开展自北向南迁徙的猛禽监测。当天,共记录到1109只迁徙猛禽,创下武汉单日猛禽监测新纪录。武汉首个“千猛日”由此诞生。

    经一天监测,3个长期监测点共记录到猛禽855只,临时观测点记录到254只,合计1109只。猛禽种类包括鹗、黑冠鹃隼、短趾雕、凤头蜂鹰、日本松雀鹰、松雀鹰、雀鹰、苍鹰、白腹鹞、鹊鹞、黑鸢、灰脸鵟鹰、普通鵟、红隼、红脚隼、燕隼、游隼等17种,猛禽数量和种类双双刷新单日监测纪录。

    鸟友“@鸦雀无声”独自坚守海拔300余米的龙王尖,记录到猛禽148只,其中六成为普通鵟。“它们大多是‘独行侠’,少数两三只结伴而行,飞行速度很快。”

    杨志锋、岑海、方海燕等6名志愿者守候在喻家山上,“收获”普通鵟、松雀鹰等猛禽231只。幸运的是,他们还发现了一只短趾雕。这种猛禽2024年11月在沉湖湿地首次发现,成为武汉鸟类新记录。时隔一年,再次现身武汉上空。曾轶锴等5人在长江边的白浒山待了一整天。山顶风力达到5级,又下着小雨,每人身着四五层衣服防寒。他们不仅记录到了476只猛禽,还目睹了3根壮观的“鹰柱”。

    “鹰柱”是多只猛禽为了提升飞行高度,借助上升气流盘旋形成的柱状造型。最大一根“鹰柱”发生在上午10时44分,位于东边葛店电厂方向,由大约20只普通鵟组成。由于距离太远,用长焦镜头拍下只是一些小黑点。 

    每年春秋两季,均有大批猛禽迁徙经过武汉,秋季南下,春季北上。市观鸟协会名誉会长颜军称,武汉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猛禽过境时非常分散,不像山区那样通常沿着峡谷集中迁徙。因此,单日观察记录到百只以上猛禽并不多见。一旦记录到,当天会被称作“百猛日”。

    此前,武汉单日猛禽监测的最高纪录,发生在2016年春季。当天,志愿者们在喻家山监测到猛禽800余只,其中九成为红脚隼,猛禽种类不到10种。

    颜军分析,前段时间北方多雨,而南方炎热,且刮了多场台风,大批准备南迁的猛禽被迫滞留北方。近期出现寒潮天气,这些猛禽借助冷空气一路南下,因此今年猛禽过境比往年更为集中。加上21日武汉为阴天,猛禽过境时降低了飞行高度,这为监测带来了便利。观察发现,还有部分猛禽20日晚“留宿”武汉,次日一早重新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