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西湖区将军路街道马池墩社区马池二村,清晨的阳光温柔地洒向街巷。一间名为“锦上文化”的小店悄然苏醒,一股古朴素雅、恬静安然的气息由内而外地弥漫开来。店内,一位打扮同样素雅的女子正埋首于手中的活计,指尖翻飞,彩色的丝线在她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不多时,一片脉络清晰、形态逼真的花瓣便悄然“绽放”。她,就是非遗缠花达人——李静。
废寝忘食练习缠花
李静今年43岁,来自山东郓城。那片孕育了水浒故事的土地,也赋予了她山东人特有的坚韧与实在。命运的丝线将她牵引至武汉,她考上了武汉轻工大学,在这里,她不仅收获了知识,更与同窗相知相恋,最终在武汉扎根、成家,将人生最重要的篇章书写在了这座文化气息浓厚的城市。
技艺的种子,早在童年时期便已埋下。得益于家庭的熏陶与培养,李静从小就对“女红”手工有着浓厚的兴趣。无论是编织温暖的毛线,还是巧手编绳、灵动剪纸,这些需要耐心与巧思的手工活动,是她童年最快乐的记忆。她或许不曾想到,这些看似琐碎的兴趣爱好,正是在为未来与一项古老非遗的邂逅铺设道路。
2017年,李静第一次接触到了湖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缠花。缠花,是一门“小而精”的传统手艺,它以卡纸剪成坯模,以铜丝勾勒骨架,再用蚕丝线或绒线通过“缠”的技法,在坯架上精心缠绕,从而制作出各种花卉、虫鸟、人物等立体造型,常用于传统头饰、胸花等。它恰如其分地融合了李静所熟悉的剪纸、编绳、打毛线等多种技巧,仿佛是她所有爱好的一次终极汇流。
热爱,并不意味着一路坦途。与所有初学者一样,李静的缠花之路始于无数次失败的尝试。最令人头疼的莫过于“滑线”——精心缠绕的丝线突然从模具上滑落,前功尽弃。还有“线痕”——缠绕的力道不均匀,导致作品表面出现难看的棱线,破坏了整体的美感与神韵。
为了攻克这些难题,李静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她反复练习,琢磨着手腕的力度、指尖的触感、丝线的走向。长时间保持高度集中的状态和重复性的精细动作,让她的手指肌肉一度僵硬、酸痛,甚至需要花上一个多星期的时间休息才能恢复。这段经历,是她与缠花技艺的第一次深度“磨合”,是身体与意志的双重考验。然而,即便过程如此艰辛,她内心对缠花的那份喜爱却不减反增。
从“闺中珍玩”到“架上商品”
终于,她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技艺突飞猛进,但新的“烦恼”接踵而至。那些倾注了心血的头饰、胸花,尤其是她最为满意的、富丽堂皇的“凤冠”,在家里堆积如山,成了“甜蜜的负担”。起初,她将作品分送给亲朋好友,但创作的速度远快于赠送的需求。
转机出现在一位做直播的朋友身上。朋友被李静作品的精美所打动,愿意尝试为她直播带货。没想到,这次尝试成功地为她打开了通往市场的一扇窗。如今,李静的非遗缠花作品平均每月能卖出100多件,高峰时期甚至能达到300件。市场的反馈是直接的,也是最真实的:发卡、胸花等小件缠花更受欢迎,而发簪、头饰等相对复杂的饰品则销量较少。李静对此有着清醒的认知:“现在的年轻人自己会盘头发的少了,对发簪的需求也就不多。”
缠花,是一门与时间慢舞的艺术。它受限于复杂的纯手工工艺,产量天然不高,其价值也远非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商品可比。李静现在虽然技艺纯熟,速度已是初学时的两倍,但制作一片小指甲盖大小的花瓣仍需5分钟,一朵大拇指大的完整花朵,则需要投入半个小时的专注。目前,她的产量和销量基本达到了一个平衡的饱和状态。对她而言,这或许是最好的状态——既能以此为生,又不必为了追求数量而牺牲掉手艺的“魂”。
开在指尖上的非遗之花
对于李静而言,缠花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一门谋生的手艺,它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心灵的表达。她有一个非常诗意的发现:缠花,是“活”的。
“如果心情好,可以将缠花掰成盛开状;如果心情不好,可以将缠花捏成含苞待放状。”在她眼中,每一件作品都拥有独特的生命与情绪,可以通过形态的微妙改变与之呼应。“我觉得缠花是活的,更像是一位朋友,你可向她吐露心声。”
因为这份执着与成就,她还获得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普及讲师”证书,这无疑是对她技艺与传承精神的双重官方认可。
身份的转变,也带来了责任的延伸。李静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热情地向公众普及“扎染”“竹编”等其他非遗文化。然而,对于缠花,她有着清醒而冷静的认识。她深知,缠花是一件极其费时费神的手艺,绝非通过一两次活动、一两个小时的体验就能掌握皮毛。她认为,只有从内心真正对非遗怀有热爱与敬畏的人,才可能静下心来,欣赏其精妙,学习其技艺。
这份“静气”,在当今这个被手机屏幕占据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因此,她将传承的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们身上。她在社区的托管班上,为孩子们提供缠花指导。她并不苛求孩子们能立刻做出多么精美的作品,她更希望通过这个过程,能让孩子们暂时放下手机,体验指尖与丝线触碰的真实感,感受专注一件事所带来的内心平静,从而在心中播下一颗追求生活之美、传统之雅的种子。
在李静的“锦上文化”小店里,时间仿佛流淌得格外缓慢。她坐在其中,一如往常地用丝线缠绕着她的世界,她的心情,她的梦想。那一件件精美的缠花,已不仅仅是商品,它们是开在指尖上的非遗之花,是一个平凡女子将爱好淬炼成事业的传奇,更是在喧嚣都市中,守护一份古老技艺、传递一份内心宁静的温暖灯塔。
文图/记者周飞

上一版




朗读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