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区五里界街道五里新城社区妇联主席 任丛云
【案例背景】
五里新城社区是一个典型的混合型社区,常住人口约6300人,呈现出年轻家庭多、小孩子多、新市民比例高的“两多一高”特征。社区内存在一个庞大的宝妈、宝奶奶群体,她们是家庭的核心,却常常因社交圈窄、个人价值感不强等问题,成为社区治理中亟待激活的沉睡力量。
如何将这一民生痛点转化为治理支点,让她们从家庭的后台走向社区治理的前台,成为社区面临的重要课题。
【治理办法】
为破解难题,五里新城社区以“MOMO手作铺——指尖上的工艺坊”项目为抓手,探索出一条以女性赋能促进社区共治的创新路径。
社区首先以儿童友好城市书房为阵地,联合五里界街道文化服务中心与非遗爱集艺公司,引入门槛低、易上手、有市场的非遗钩织技艺。同时,创新性地承诺对学员作品进行兜底回收,彻底解决了参与者的后顾之忧,为后续的深度参与奠定了坚实的信任基础。
项目的创新在于打造“妈妈合伙人”机制。它推动参与者从单纯的“服务对象”升级为“运营伙伴”,深度参与项目的全链条运营。她们不仅共同参与课程策划、社群管理,更在掌握钩织技艺后,进一步学习抖音账号起号、直播带货等数字化新技能,将指尖手艺转化为市场价值。这一系列赋能举措,实现了从“受助者”到“创造者”和“管理者”的根本性转变,极大地激发了她们的主人翁意识与内生动力。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其构建的“1+N”服务模式,即1名核心“妈妈合伙人”带动N个家庭参与,逐步形成一个自我发展的宝妈社群互助网络。这个网络不仅是情感支持平台,更成为社区政策宣传、民意收集的毛细血管,有效延伸了社区治理的触角。
【成效与启示】
项目启动以来,成效显著,为基层社区治理提供了宝贵启示。在成效层面,项目成功将20多位宝妈、宝奶奶从“沉睡力量”转变为社区治理的活跃力量,她们找到了自我价值,实现了带娃与创收两不误。同时,形成了以“妈妈合伙人”为核心的社群互助网络,成为社区与居民间高效沟通的桥梁,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更重要的是,参与者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深刻体会到自己是社区建设的贡献者,极大地增强了新市民家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这一案例带来了深刻的启示。首先,小切口可以撬动大治理。社区治理不必追求大而全,从一根钩针这样的小切口入手,精准回应特定群体的需求,同样能激发巨大的治理效能。其次,赋能是最好的治理,真正的治理不是单向的管理,而是双向的赋能。通过赋予居民技能、平台和身份,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内生动力,实现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转变。最后,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可以共赢。将公益项目与指尖经济相结合,既解决了参与者的后顾之忧,又为项目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活力,证明了社区治理可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从一根钩针开始,五里新城社区正以“她力量”为笔,共同编织一幅社区和谐、家庭幸福的美好画卷。
 
        
 上一版
 上一版




 朗读
朗读 放大
放大 缩小
缩小 全文复制
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