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宫博物院成立100周年之际,9月30日起,“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对观众开放。展览分为“一脉文渊”“百年传承”“万千气象”三个单元,展出文物200件(套);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时隔十年再度亮相,唐代韩滉《五牛图》、清乾隆金瓯永固杯等文物一同与观众见面。
故宫博物院显示,目前藏品总量达180余万件(套),要从这里面选出200件最具代表性的文物,绝不是件容易的事。
那么最终展出的200件文物,有哪些独到之处?不仅因为它们制作技艺精湛、形貌突出,更是因为在过去百年中,它们中的许多从清宫旧藏到呈现人间,也曾经历文物南迁,身涉万险,这些文物本身,就是历史。
展览中,最受瞩目的文物之一是《清明上河图》长卷。从收入宫廷皇室,到清末被盗运出宫,再到战火中历经多次转移,终在新中国获得永久安宁,这幅长5米有余的绢本水墨画经900多年沧桑奇迹般保存至今,恰如中华民族的命运般,历经磨难,却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恒久延绵。
在一众文物中看似“其貌不扬”的乾隆帝御宝田黄三联玺的故事其实十分特别。此三联玺在乾隆帝上千方的小玺中备受青睐,以后各帝亦十分珍视。1924年,溥仪被驱逐出宫时,他舍弃了大量珍宝,却偷偷地将这组联玺缝在棉衣里,带出紫禁城,这组印章一直陪伴着他。1950年,溥仪被引渡回国,经过思想斗争,最终将这组代表着他过去身份的田黄三联玺主动上交给了国家。
晋代王珣《伯远帖》曾被乾隆皇帝视为至宝,清朝覆灭后溥仪以“赏赐”其弟溥杰为名将包括《伯远帖》在内的大量书画珍品盗运出宫,这批文物后被带至长春的伪满皇宫,后流散。直至1951年,时任新中国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在出访途中,得知《伯远帖》和《中秋帖》出现在香港,一位抵押人因经济困难,准备将它们卖给一家英国银行,交易在即。在国家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中央财政拨出专款,经过一系列紧张而秘密的谈判,最终以当时堪称巨款的数十万港币,将它们购回。
而同样斥巨资从香港购回的《五牛图》回到北京时,已是遍体鳞伤:画面布满污垢,有数百个蛀洞,纸纤维老化断裂……装裱大师孙承枝先生用长达数年的时间,对《五牛图》进行了“起死回生”的修复,才有了今天在展厅中的《五牛图》。
莲鹤方壶则是“南迁文物”中的代表。1923年,一对莲鹤方壶在河南被一位乡绅打井时发现,出土后,它们被保存在河南新郑的保管所,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避免国宝落入敌手,包括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在内的众多顶级文物开始了著名的“文物南迁”。这批新郑出土的珍宝,包括那对莲鹤方壶,也被选中,先后辗转于南京、上海、重庆、武汉等地,历尽艰辛,最终被运抵重庆保存,幸免于战火。
据新华社、中新社
 
        
 上一版
 上一版






 朗读
朗读 放大
放大 缩小
缩小 全文复制
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