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它把城市与市民融合在一起,让人一转身就能拥抱浩渺烟波和无边绿意

人民绿道重新定义东湖

    东湖绿道沿线林木茂盛,湖中“水下森林”清晰可见。     韩昶光 摄

    为自然倾斜的大树安装了金属支撑架,这些支撑架还做了仿法桐枝干的“美容”。     赵端 摄

    武汉大学翻新的围墙上装饰了该校校徽。     记者李子云 摄

    东湖绿道定格了诸多市民游客的幸福时刻。刘茗洋 摄

    6月25日,全长3.45公里、以“书香绿道”为特色的东湖绿道三期全线贯通。至此,历时8年建设、全长105公里的东湖绿道,成环成网。

    8年以来,持续建设的东湖绿道,描摹着现代化武汉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所作出的创新和努力:湖光山色潋滟,四季风光旖旎,它是武汉最为璀璨的绿色生态环;沿线串起景区、大学、博物馆、美术馆、历史建筑、文化街区、开发区等,它是武汉最有活力的城市发展环;骑行、漫步、露营、郊游,它还是武汉最聚人气的宜居生活环。

    一头连接城市,一头连接自然,从28.6公里串联东湖四大景区,到102公里扣环成网,再到105公里东湖绿道环湖全线贯通。8年建设,东湖绿道快速生长,与绿道长度共同增长的,是人与东湖朝夕相处的黏度,是东湖还湖于民的开放度。东湖绿道已经成为东湖这颗武汉明珠的最佳代言,也向世界展示了在武汉这座现代化都市,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

    8年建设之路

    始终围绕“人的感受”

    3.45公里的东湖绿道三期,起于双湖桥,止于风光村一棵树转盘,规划了11个各具特色的观湖平台。其中,最受瞩目的正是凌波门。

    武汉摄影师Frozen早已为这一天做足准备,开放首日要去凌波门拍上一把。他曾在凌波门拍了30多次日出,这次不太一样:“全新的凌波门成为东湖绿道三期的一部分,栈桥仍在,人与水的关系更近,一切都变得更好。”。

    东湖绿道三期的定位是“舒适连续、书香浓郁、疏朗大气、配套完善的文化休闲慢道”。

    何以称“书香”?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规划建设处副处长万聪解释,东湖绿道三期沿线坐落着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东湖南路在历史上并不属于旅游区,而是师生们在读书、科研之余,亲近自然、放松心情的地方。自然与人文荟萃,一直是东湖南路最显著的气质。因此,东湖绿道三期的规划设计,把保留东湖南路的人文气质放在了首要位置。

    他介绍,东湖绿道全长105公里,在一、二期沿线,有许多地方都规划建设了风景旅游、露营休闲、商业配套、游乐设施等区域,但这3.45公里的东湖绿道三期,并不是要建成风景区、商业街,“以‘书香’为主题让这里安静下来,让往来的人们感受到人文、舒朗、大气的东湖,看到武汉良好的自然生态、深厚的人文底蕴”。

    他说,在建设难度上,东湖绿道三期与一、二期也很不同,一、二期处在东湖绿道系统从无到有的阶段,且地处东湖风景区腹地,拥有足够纵深,规划设计自由发挥的余地更大;而三期的地理位置与城市科教区、商业区、生活区更近,需要在保留机动车道通行功能的同时,增加骑行道、步行道,提升景观效果,整体区域呈狭长的带状分布,缺少纵深,沿线供施工腾挪的空间不多。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主任工程师何鸿鹄透露,东湖绿道三期的创意设计,面向国际进行了方案征集。11个景点的设计风格和特点,都是对不同方案进行综合比选的结果。

    以最受关注的凌波门来说,栈桥如何修复、景观如何打造,设计方案几易其稿。

    凌波门栈桥始建于1956年,原为武汉大学体育教学游泳池,停用后逐渐走红,成为市民游客看日出、观湖景、跳东湖、忆青春的人气景点。这样深厚的城市记忆,让此次东湖绿道三期的凌波门建设,最终选取了“原样修复、修旧如故”的方案。为了“还原”记忆中的色彩,修复栈桥时还采用了一种特殊涂料,经30多道工序作业,才呈现出而今带有岁月感的“水泥灰”效果。如今,坐在鲜花相伴、涛声阵阵的新凌波门,可以毫无障碍地观赏东湖万顷碧波,远眺湖那边“白银盘里一青螺”的磨山。

    事实上从本世纪初始,围绕东湖怎么建,每年都在议,决策者慎而又慎,合适路径出现前,先以“留白”保住了东湖的绿,再以东湖湖底隧道卸掉环湖路交通重负。2016年,东湖绿道一期开启建设,从前期踏勘、方案设计到具体建设,从交通统筹、岸线修葺到水质治理,从铺设绿道、保护古树到建设生态廊道,东湖绿道近十年的建设之路,始终围绕着“人”的感受,始终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蓝图愿景。

    万聪介绍,全长105公里的东湖绿道,将环东湖片区的山、林、泽、园、岛、堤、田、湾八种自然风貌有机串联,推动东湖连片发展,成就了我国最长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环湖绿道,也成为武汉市民游客亲近自然的最大城市“生态绿心”。

    他说,在东湖绿道一期、二期建设中就有许多生态优先的举措:建设“动物通道”,保护生物多样性;制定4种方案保护原始水杉林……

    东湖绿道三期同样如此,沿线原有的400余棵法桐均被保留,并且得到精心呵护。施工期间,为避免这些法桐被机械和建筑材料擦碰受伤,施工单位将法桐树干2米以下的部位环绕竹片,再用无纺布缠绕包裹,相当于给法桐穿上了“防护衣”。对于树龄较大、在多年生长中已经发生自然倾斜的法桐,施工过程中也一并为它们安装了金属支撑架,防止日后继续倾斜倒伏。

    为了不让施工影响东湖水质,施工区域设立了从水上到湖底的密闭围挡,可阻挡泥水、污水灌入东湖。这一挡之隔,围挡内是施工作业,围挡外是群鱼自在,还经常有水鸟盘旋停驻在围挡之上。

    天时地利人和

    成就不可替代的东湖绿道

    开局就不凡,东湖绿道一期建成后,便得到国际认可,2016年,联合国人居署授予东湖绿道“改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并在第三次全球人居大会上进行国际宣传推广,2018年,《东湖绿道实施规划》获国际规划界最高奖“规划卓越奖”。

    随着东湖绿道逐步向更可达、更完善、更生态、更包容生长,世界各国政要、高层频频访问武汉点赞东湖绿道,诸多国际性大型会节落地东湖。外交部向全球推介湖北视频中,东湖出现16次,上合组织成员国旅游部长、博鳌亚洲论坛重量级嘉宾踏访东湖,国际摄影大师聚焦东湖……2022年底,《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武汉圆满举办,主会场正是东湖。

    是什么成就了今天的东湖,今天的东湖绿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水是东湖的灵魂,也是东湖绿道安身立命之根本,东湖风景区成立起湖泊保护与管理领导小组,编制出《东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全面禁止经营性汽、柴油船舶在东湖水域通行,下决心搞起“排口”革命,“原位生态改底技术”“分步沉水植物群落构建技术”等多种技术,构建东湖水下良性生态系统,重现320万平方米“水下森林”,子湖相通、江湖相济的大东湖生态蓝网和山体相连、山峦相映的大东湖生态绿网正稳步编织。

    东湖绿道在建设之初就立意要少些人工雕琢,多些自然野趣,每一个精心雕琢的阶段性成果,都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滋养着人们的休闲时光。今年春天,汉马提前至樱花季,在央视的直播镜头下,东湖绿道山水相依,沿线如云似霞的樱花正绚烂盛放,来自世界各地的跑友们与繁花做伴,追风竞技。而武汉花木公司项目负责人魏哲说,东湖绿道三期新植的开花乔木主要是樱花,以后,在武汉相约春天赏樱花,这条临湖樱花绿道将是新晋打卡地。

    拥抱浩渺烟波

    人民绿道融入生活

    曾经游东湖,是旅游打卡,如今游东湖,是生活日常。随着东湖绿道的延伸,东湖风景区逐步扩大着免费开放面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变化中,进入了武汉人的生活。

    2016年底28.6公里东湖绿道一期免费开放,磨山景区免费开放,102公里东湖绿道二期则与马鞍山森林公园的免费开放同步进行。去年,一贯在每年花季开园的东湖牡丹园改为四季对外开放,成为东湖风景区首个非花期免费开放的花卉专类园。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其免费开放面积之大,全国少见。

    联合国人居署亚太区办事处高级人居官员布鲁诺·德肯曾表示,与伦敦、荷兰、日本等国的世界知名绿道相比,东湖绿道的独特之处在于,国外的绿道通常建在郊野,而东湖绿道就在城市中心地带,人们出门不远即可享受绿色生活。东湖绿道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在国际舞台上获得荣誉,更在于它将广阔的绿水青山还之于民,让老百姓得以用舒适的方式享受东湖的美好。

    武汉大学与东湖原本就是一墙之隔、一步之遥。东湖绿道三期建设将武汉大学临东湖南路、长约两公里密闭围墙进行拆除,并重建为透景栏杆的围墙,让武汉大学的校园风景透出来。行于东湖南路,左手东湖、右手武大,同时被极致的自然美景和至臻的人文气息拥抱着、环绕着,幸福感从眼底直奔心底。

    “东湖,常来常新。”这是与东湖相处过的人们最高频的评价。绿道沿线驿站均按照五星级酒店标准建设,年均千余场大中小型游玩活动让东湖总有新玩法,东湖游船、皮划艇、桨板、帆船等水上运动,将东湖水拉近男女老少的生活,华中首个空中旅游观光氦气球打开了东湖绿道空中游赛道,无人观光游船、无人驾驶飞行器等新尝试创意不断,以绿道为窗口,展示着武汉的创新和活力。

    夏日的晚上,刚刚小学毕业的小林和父母一起骑行在东湖绿道,她说:“我特别喜欢来这里骑车,爸爸妈妈说,我是和东湖绿道一起长大的。”历时8年,105公里的东湖绿道,已成为一条完完全全的人民绿道,它不在郊野,而是与城市和市民融合在一起,把生态、生活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不断生长的东湖绿道,重新定义了东湖,在武汉这样一个朝气蓬勃的现代化特大城市,一转身就能拥抱浩渺烟波和无边绿意,何其有幸。

    记者晋晓慧 黄亚婷 徐璐 通讯员孙姝 何宇炀 周鑫 钟珊 高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