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四代人心中的“凌波门情结”

    吕茂盛在凌波门栈道奋力一跃。

    凌波门迎来重启,这一消息牵动了无数武汉人的心。记者采访了几位“老武汉人”和“新武汉人”,同他们聊了聊心中关于凌波门的故事与情结。

    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

    凌波门边生活40多年,在这里学会了游泳

    “一定会经常与家人去转一转,欣赏凌波门一带的湖滨美景。”得知凌波门即将重启,桂建芳十分欣喜。武汉开始修建东湖绿道时,他曾多次提出,东湖凌波门这里也应该修一修,如今得以实现。

    桂建芳在这里生活工作了40多年,用他的话说,“一生就是在这方圆一公里内打转”。他仍记得,曾经和同学们一起在东湖游泳的情景。“一到下午6点,我们就会奔向凌波门,跳入东湖消暑。”

    自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后进入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工作,除了到美国留学两年,桂建芳在凌波门湖畔生活工作了45年。

    桂建芳回忆,1978年刚来武汉的时候,凌波门前的东湖面积比现在大得多,周边还是乡村模样。湖边是泥土路,双湖桥也尚未修建,想过湖对岸,要走一条窄窄的湖堤。

    武汉大学的游泳课在这里上。“来武大前我是旱鸭子,在这里学会了蛙泳和仰泳。”桂建芳说,同学们最喜欢的就是游泳课,水质干净,湖底沙石若隐若现。紧张学习之余,在东湖里泡一泡,游一游,非常快乐。

    1984年,从武大硕士毕业后,他进入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工作。每天都会骑着自行车,沿着凌波门前这条路去官桥鱼类遗传育种基地上班。从泥土路到水泥路,再到柏油路,一路见证凌波门的变迁。

    “凌波门跳水队”成员吕茂盛:

    凌波门代表一种武汉精神

    6月24日下午3时多,“凌波门跳水队”成员、58岁的吕茂盛和伙伴们早早到达,在栈道上铺好跳水板,一跃入湖,周围响起一片叫好声。

    上世纪70年代,吕茂盛十几岁时,每次到武大走亲戚,都会穿过凌波门到东湖游泳池里玩水。上学后,他也常和同学们相约武大踢球,踢完球再到东湖游泳。工作后,他仍保持着到凌波门游泳的习惯,还结交了一批同样爱游泳、爱跳水的朋友。2019年,他们组建“凌波门跳水队”,如今已发展到100多人,几乎每天傍晚,都能在凌波门看到他们的身影。

    武汉大江大湖那么多,为何唯独偏爱凌波门?吕茂盛说:“这里不仅风景美,而且背靠武大,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完美结合。凌波门现在这么火,我们跳水队也功不可没,这个我不谦虚。”

    2022年的一部短片《游者多未惧》曾让众多网友感动落泪,吕茂盛是主角之一。一群游泳爱好者一边用武汉话大喊“凌波门,精神”,一边跃入湖中。“我们想传递的也是一种积极乐观、笑对人生的态度,展示独有的武汉精神,凌波门精神。”

    科技工作者李诚:

    因为凌波门,留在大武汉创业

    李诚毕业于武汉大学、如今在光谷一家初创科技企业工作。即使毕业十余年,他仍习惯在闲暇时到凌波门转转。记不清来过多少次,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

    从山东到湖北求学,人生地不熟,学业压力大,难免感到孤独。李诚记得,有一位室友是武汉人,带着他穿过凌波门游览东湖,“心情一下豁然开朗”。从那以后,凌波门成了他最爱去的地方,和朋友骑车、和恋人约会,或者自己一个人转转,“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刻、不同的心情,看东湖都是不一样的感觉。对我的人生来说,东湖有着无可替代的意义。”

    毕业后,李诚选择留在武汉。他说:“舍不得武汉,舍不得东湖。更重要的是,我看到武汉对科创企业的支持,在这里奋斗有前景。”

    武大学子赵子俊:

    凌波门是友谊和青春的见证

    武汉大学研一学生赵子俊在武大湖滨宿舍住了5年,走路到凌波门就100米。从山西晋城到武汉求学,凌波门成为他的心事寄托地。学习累了、心情不好了,或者遇到挫折,他都会到凌波门转转。“这里视野开阔,走上栈道,仿佛置身湖面。湖风吹着,心情一下就轻松了。”

    这里也是他和朋友们聚会的“老地方”。大四那年,他和同学相约看日出,早上四五点起床。他们以为自己到得够早了,结果栈道上已经站了不少人。“有武大的学生,也有从其他区甚至外地专程来的年轻人,大家一起看着太阳升起,世界都变成了粉色。”

    最近凌波门栈道面向武大学子试运营,赵子俊因忙着开题答辩,还没来得及去转转,只在社交网络上看到一些图片。“看上去变化不大,还是旧旧的,格局保留得挺好。”当记者问道,你希望它保持原样,还是焕然一新?他回答:“就这样看不出被修过是最好。这才是我们记忆中的凌波门,是我青春的见证。”

    记者陈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