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时代浪潮中,汉阳区洲头街道坚持党建引领,以“支点建设”为核心,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近年来,洲头街道以一个个生动实践为“支点”,撬动社区发展、民生改善的“杠杆”,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成为基层治理创新的鲜活样本。
民生服务的“微支点”
托起幸福“大民生”
在红建社区,“红小二”志愿服务队是一支扎根基层、服务民生的坚实“微支点”。这支成立于2000年的队伍,自诞生之日起,便直面社区老龄化加剧、缺乏正规物业管理的难题。退休老党员魏柏树主动站出来,带领队员们以“小切口”服务“大民生”,用点滴行动汇聚成温暖力量。
面对社区养老难题,“红小二”们创新推出“低龄”帮“高龄”服务模式。低龄志愿者们化身“贴心管家”,不仅为高龄老人采购生活用品、代缴水电费,还定期上门陪伴,倾听老人们的心声。82岁的独居老人周爷爷子女不在身边,“红小二”志愿者每周都会定时上门,陪他聊天、帮他打扫房间,还会根据他的口味准备可口的饭菜。这种细致入微的服务,不仅缓解了政府养老压力,更成为社区养老的创新样板,为完善全市养老服务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守护青少年成长方面,“红小二”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担任网吧监督员,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为未成年人筑牢网络安全防线。同时,与夏明翰小学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从红色故事宣讲到手工制作,从科普讲座到文化传承,全方位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他们以实际行动证明,一个个 “微支点”的汇聚,足以托起居民幸福生活的“大民生”。
校园安全的“小杠杆”
撬动共治“大格局”
新五里社区的红色护学岗,是洲头街道整合资源、推动基层共治的典型“小杠杆”。2024年9月,在社区党委的统筹协调下,辖区6家物业公司联合组建红色物业护学岗服务队,聚焦校园周边安全这一“小切口”,开启基层治理的全新探索。
此前,学校门口交通拥堵、秩序混乱,日均120件的投诉成为社区治理的“老大难”问题。红色护学岗成立后,志愿者们每天准时出现在上下学高峰时段,他们耐心劝导违规停放车辆的家长,护送行动不便的孩子过马路,向不理解的群众讲解交通规则。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曾经混乱的交通秩序得到彻底改善,居民投诉近乎清零,家长们接送孩子时安心又从容。
红色护学岗的成效不仅体现在交通秩序的好转上,更撬动了基层治理的“大格局”。物业费缴费率显著提升,新小区收房率稳步增长,武汉招商江山和樾物业服务中心因参与护学岗荣获湖北分公司最佳服务奖。这一实践打破了部门壁垒,整合了物业、社区、学校等多方资源,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基层发展的“星星火”
点燃自治“燎原势”
在洲头街道,还有许多党员和志愿者,他们如同“星星之火”,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点燃了社区居民自治的“燎原之势”,成为推动基层发展的关键力量。
洲头社区下沉党员曾勋,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发挥着“支点”作用。作为倒口西村二院小区党支部书记,他带领17名下沉党员包保30个楼栋,逐户走访收集居民意见。面对房屋外立面改造方案的分歧,他多次组织协商会议,邀请设计师现场答疑,最终达成共识;为解决楼道照明设施问题,他实地测量、反复论证,确保方案科学合理。在他的努力下,改造工程提前完工,小区面貌焕然一新。此外,他还积极协调各方资源,解决了倒口西村157号天然气安装难题,圆了居民多年的“燃气梦”,成为居民心中的“贴心人”。
怡畅园社区“及时雨”邻里互助志愿队由小区党支部书记任继明、志愿者朱志豪、花匠闵国堂等8人组成,是社区和谐稳定的“守护者”。他们凭借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出色的调解能力,成功化解30余起邻里纠纷。面对居民间的矛盾,他们深入了解问题根源,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让矛盾双方握手言和。同时,他们还担任治安巡查员,关爱独居老人,在他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志愿服务队伍,社区邻里关系更加融洽,形成了自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向阳社区美丽夕阳志愿服务队的王汉云,在老旧小区改造和创文创卫工作中勇挑重担。她带领团队走街串巷宣传政策、收集民意,以身作则清理楼道杂物。面对居民的不理解,她多次上门沟通,用实际行动感化居民。在她的努力下,社区环境焕然一新,成为居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为社区环境治理树立了榜样。社区志愿者不仅有王汉云,还有义务“巡逻员”罗作畅、街坊“和事佬”郑庆福。
从“微支点”到“大民生”,从“小杠杆”到“大格局”,从“星星火”到“燎原势”,洲头街道的志愿者们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基层治理的力量。未来,洲头街道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志愿者“小支点”的撬动作用,激发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不断探索创新,让社区发展更有温度、居民生活更加幸福。
文/程艳 图/郑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