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老家,以前住在城郊外的农村,伯父邀请祖父进了武昌城,在如今的起义门附近租了间房屋,做起了拖把与糊鞋衬的生意。所谓糊鞋衬,便是将收购的破布洗干净、晒干,然后一层一层粘上晒干,用作材料。可能生意符合街坊邻居的需要,生意日渐兴旺,不久,伯父买了两间住房,从此,伯父与父亲做起各自的生意。
不久后,在城外的江边,伯父做了间大屋,直到武船扩建,我们便在离巡河不远的解放桥做了间两层楼的木板房。住房是建在背靠巡司河,面朝武昌城,用青砖板石铺盖的一条清幽的小巷内。古色古香的小巷两旁依次修建全是木房,临街窗子全开,稍有讲究点的,窗子用蓝色或黄色油漆涂抹,配上花花草草,鲜艳而具活力。
街坊邻居谁家有困难,都会自告奋勇尽全力相帮;满周岁的孩童,六十大寿的长者……有什么喜事也会一起分享。让人难以忘怀的一项“仪式感”小事是——常吃邻家“长寿面”,主食为高筋面粉,常配有猪骨汤、鹌鹑蛋、香菇、黄花菜等辅料制成。小巷的近邻们用传统的食材将喜事传递给巷头巷尾的家家户户。
我们家里的重头戏,是春节和端午节,也是家里所有的人不管起风、下雪都会星夜兼程赶回老屋的集体活动。那时,家里早早备好每个子女的汤圆面。
端午节,大锅大灶蒸上一捆捆包好的粽子,糯香在空中发出诱人的醇香,令人垂涎三尺。那是粽叶的气息扑面而来,粽叶香与老旧房子的混合味道,带着令人难忘的安逸和温馨。
如今,小巷老旧房子“长”出一栋栋排列整整齐齐的高楼大厦。站在高楼大厦前,那种粽叶扑面而来的清香与旧房子的混合味道仍久久难忘。
作者:陈超华(78岁)
江岸区后湖街道岱家山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