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09月08日 星期一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养老需求日益多元化 儿女忙于工作难分身

能不能请个“临时儿女”陪爸妈

    近日,成都市营门口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带领老人参观体验白天托养床位。

    新华社发

    7日,观众在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上体验外骨骼机器人产品,感受“智慧”养老生活。

    新华社发

    随着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高龄独居、长期空巢老年人越来越多。老年人缺少陪伴,养老需求日益多元,一批新职业也应运而生,如陪诊师、养老服务师等,他们充当起老人的“临时儿女”,带老人看病,陪老人聊天,替老人处理生活中的大事小情。

    陪诊师

    让就医过程变得“丝滑”

    “多亏了小秦!”75岁的梁阿姨来自甘肃兰州,第一次到这家医院看病。今年春天,老人在公园里不慎滑倒,右手骨折。为了照顾小孙子,她还没彻底痊愈就来了北京。这次是到医院复查。

    “医生说了,骨头长得非常好!”梁阿姨举着受伤的手掌,对这次的就医体验非常满意。她说,儿子、儿媳工作很忙,儿媳不放心她自己去医院,就从网上挂了号,还请了陪诊师。头一回体验陪诊服务,老人赞不绝口:“这个服务好,把年轻人解放出来了,让他们可以更加专心地干工作。”梁阿姨认为,发展陪诊服务是大势所趋。

    正如梁阿姨所言,陪诊服务已成为增长最快的养老服务新业态之一。根据《陪诊服务发展研究报告(2025)》,2022年以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陪诊行业迎来快速发展。仅在2024年,全国新增陪诊服务企业注册量就达到了203家。报告显示,陪诊服务的主要受众是中老年群体,尤其是高龄和行动不便的老人。

    “服务对象中,老年人至少要占到百分之八九十。”陪诊师小秦原先是一名护士,看到陪诊服务的前景,她果断转行,如今入行将近两年。对于自己的职业,她这样描述:“我们其实相当于家属的角色。”就服务老年人而言,陪诊师就相当于老人的“临时儿女”。但是,这个“临时儿女”并不是跑跑腿那么简单。她说,陪诊师不但要帮着取号、拿药,还要充当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翻译”,把专业医嘱翻译成老人能够听得懂的语言,另外,还需要在老人来医院检查前给出一些专业建议。正因此,一些平台要求注册成为陪诊师时要上传护士资格证等资质证书。

    今年5月,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发布《老年陪诊服务规范》团体标准,要求陪诊师具备一定的医疗常识、老年护理技能、急救技能、心理疏导能力,熟悉老年人常见疾病及其临床表现、护理要点等。可以预见的是,在不远的将来,陪诊服务将越来越规范化、标准化。

    养老服务师

    养老机构的“大管家”

    今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发布17个新职业,养老服务师名列其中,引来许多好奇的目光。什么是养老服务师?养老服务师与养老护理员是一回事吗?

    “比起大家所熟知的养老护理员,养老服务师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更综合。”在泰康之家·燕园的养老服务师李庆港看来,养老护理员偏重于执行具体的照护工作,而养老服务师则是要求更高、工作内容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李庆港所在的记忆照护区,一共住着30位患有认知症的老人,平均年龄89岁。在这里,养老服务师的角色不仅仅是工作人员,更是“临时子女”。“有的老人已经在我们这里住了八九年。”李庆港说,通过制订精心的照护方案,许多老人的饮食生活变得非常规律,慢性病得到了控制,生存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认知症患者的照护难度很大,不少家庭成员因为老人患有认知症而濒临崩溃,转而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两年前,一位认知症老人入住记忆照护区,李庆港发现,这位老人虽然患有认知症,但喜欢唱歌,爱参加活动。于是,他通过“认知症好朋友”的引导方式,通过各种个性化活动,推荐引导这位老人担任音乐老师,让老人的心情逐渐好起来。当李庆港把老人笑容灿烂的照片发给家属时,对方十分感动。原来,这位老人已经将近一年没有对任何人笑过了。“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这是一种莫大的认可。”李庆港说。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毕业的李庆港是养老专业科班出身,参加工作不到十年,他已经拿到了养老护理员的最高等级证书——高级技师。他认为,相较于养老护理员,养老服务师将为养老服务行业带来更多的关注度。

    养老顾问

    消除老人的“无助感”

    在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中,除了就医这个基本需求,以及失能老人照护这个棘手需求,更多的困扰其实是诸如打车、购物等各种各样的临时性需求。这些需求谁来解决?今年6月,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在京启动“城乡社区助老工程”,提出为老年人培养一批职业的“养老顾问”。

    何为养老顾问?“通俗地说,就是老年人身边的‘职业儿女’。”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昭德基金主任李红霞举了一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例子:有一次,她和父母有一周时间处于“失联”状态,直到周末到了老人家里才发现,老人的手机不知什么原因调成了静音模式,对于这一状况,老人竟浑然不觉,也不知道该如何操作。“老年人希望身边有这样一个人,有问题时可以随时给他打电话求助,有需要时可以请他到家里来帮着解决,想了解一个产品或服务的时候,也可以随时向他请教。”李红霞说。

    “我们希望养老顾问能够成为老年人身边一个值得信任,而且又能够随时求助的人。”李红霞说,养老顾问并不是保姆,服务内容不是打扫卫生、做饭这些家务,而是协助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小问题,他们也不需要和老人吃住在一起。社区里的全职妈妈、自由职业者等都可以成为养老顾问,作为“职业儿女”为老人排忧解难。目前,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已经与国家开放大学合作,制作养老顾问培训课程,并将于近期上线。

    “养老顾问还要在老人和儿女之间起到一个连接的作用。”李红霞说,养老顾问不是单纯地面向老人,还要面对老人的儿女,作为儿女的“分身”,为他们分忧解难,帮他们实现身边尽孝。随着绝大部分老人选择居家养老,养老需求越来越多元化,李红霞认为,养老顾问作为养老服务精细化分工的一项,未来一定会发展成为一个新兴职业。她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养老服务领域会有更多的新业态出现,会有更多的“临时儿女”,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

    据《北京晚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