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区汉兴街道江汉里社区党委书记 任莲芳
【案例背景】
从低矮拥挤的棚户区到整洁现代的住宅楼,从开放喧闹的里弄到单元分隔的小区——这是武汉市江汉区汉兴街道江汉里社区居民们经历过的生活变迁。2020年成立的江汉里社区,是武汉市探索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现代化治理的创新实践项目,承载着居民对新生活的期待,社区中80%为拆迁安置居民,“一老一小”群体占比高达42%。
物理空间的改变带来了生活条件的改善,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单元楼房的封闭性减少了居民交往机会,老街坊对新社区缺乏认同感,老观念对专业物业服务存在误解……面对这些新旧转换中的适应性难题,江汉里社区将化解居民对陌生环境恐惧心理作为重点工作之一。
【治理办法】
党建筑魂
筑牢基层治理“主心骨”
走进江汉里社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环境和井然有序的公共空间。社区党委办公室里,党委书记正与物业公司负责人商讨本周的工作安排。这种密切的合作关系源于社区创新的“交叉任职”机制——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物业服务质量总监,物业公司选派骨干党员担任社区兼职党委副书记。
社区构建了“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确保了“小事党小组商议、难事党支部协调、大事党委统筹”的高效治理格局。社区党组织建设的加强,为治理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服务赋能
构建民生保障“安全网”
中午时分,社区幸福食堂飘来阵阵饭菜香。老人们陆续前来就餐,志愿者则忙着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准备送餐上门服务。社区联合江汉区妇幼保健院、吉年颐养中心、健民叶开泰打造了“10分钟健康服务圈”,同时优化了幸福食堂运营模式,将助餐服务辐射至周边1.5公里,依托“为老服务队”推出“助老送餐”。
服务民生不仅要解决基本生活需求,还要畅通居民表达诉求的渠道。社区深化“社企融合周周碰”机制,动态更新居民底册,每周会诊房屋漏水、垃圾清运等问题;“街坊议事会”则聚焦电动车乱停、电梯维修等高频诉求,确保年内80%以上的议题得到实质性办结。
在矛盾化解方面,社区深化“微”调解阵地建设,打造“枫桥式”架空层与警务室,依托“莲姐议事”“帆哥解烦”工作室开展矛盾调解,组建专业化调解队伍,提升依法处置“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能力。
服务提质
凝聚社区服务“资源池”
“一呼百应”——这是江汉里社区志愿服务队的名字,也是其真实写照。这支699人的队伍协助解决独居老人卫生间渗水、帮扶困难群众等诸多问题,成为居民自我服务的重要力量。
社区建立了“社区+物业”社企融合工作群,秉持“服务联动、难题联议”理念,广泛汇聚多方力量。针对高空抛物等难题,社区每月召开街坊议事会,邀请律师普及法律责任,落实安装监控等措施。
资源整合是社区治理的关键。社区打造了“三圈资源池”,整合辖区商户形成生活服务圈,联动共建单位构建专业支持圈,挖掘社区能人组建互助服务圈。创新的“街坊银行”机制,让32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商户提供56项商品服务纳入兑换清单,每年志愿者平均兑换14000积分,有效激发了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多元共治
营造邻里和睦“温馨家”
社区治理的核心是人。江汉里社区实施“银龄关爱”“青苗成长”两大计划,结合社区老年大学、青少年寒暑期托管班等惠民项目,依托专业机构提供妇幼诊疗、老年助餐等服务,实现高龄独居老人、青少年关爱全覆盖。
社区深耕“街坊”品牌,通过“金点子擂台赛”“我为社区献一策”等形式,让居民成为社区事务“当家人”。常态化举办的“老街坊”系列活动,每年累计开展文化活动50余场,参与居民超3000人次,让“老街坊、新生活”的社区共同体精神落地生根。
社区还建立了“居民需求—社区议题—共建项目”转化机制,在文明养犬管理、架空层改造等项目中,推行“全过程参与式设计”。在10栋法制架空层打造过程中,居民自主设计法制墙绘漫画、用家中闲置家具布置公共空间等细节,让项目满意度达98%。
从棚户区到新社区,从老街坊到新邻居,江汉里社区的居民们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生活方式变革。在这里,传统邻里情谊与现代社区治理有机融合,绘就了一幅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基层治理的新画卷。
【成效与启示】
聚焦重点人群,以点带面精准回应民需。社区以“一老一小”为切入点,从“解一类人难题”入手,形成“带动一群人参与、改善一整片人生活”的放大效应,实现民生改善与治理提效的双向共赢。
社区以低门槛启动、市场化维持、公益性导向为核心特征,已在实践中展现出良好的运行效果与居民认可度,为基层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路径样本。
通讯员王嘉黎